本报记者蒙志军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一道别样的风景,就是微博的兴起。
微博是指微型博客,亦称即时博客。其主要功能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不超过140字的短句,或一张图片,在微博网页上与人分享。微博主人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还可以发起或参与话题讨论,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播和交互。开微博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为“织围脖”。
这种新生的网络事物,自然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吸纳民意的便捷通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织”起了“围脖”,或网罗民意,或记录个人的两会动态,或发表建议、提案,向公众征询意见。不少新闻媒体,也开始运用微博,及时报道两会盛况。更多的网民,则利用微博的平台来“抒发胸臆”,发表自己的所思所盼,不少网站微博还专门为全国两会开辟专区,让网民畅所欲言。
全国两会承载了老百姓太多的期待,在民情民意的表达和收集方面,通过微博,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即将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已有5个提案在酝酿。博友们有什么建议,请尽快和我联系”、“这儿,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你的希冀、感慨和真知灼见,都是我的动力和依据,我会把你的声音带给两会”……代表、委员们征集民意的邀请通过微博刚刚发出,便引来了许许多多网民的回应。当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热点和焦点,浓缩成精炼的文字,飞上代表、委员们的微博,民声民意便插上了微博的“翅膀”,更加快速通畅地到达了两会。
见微知著,微博不微。微博的背后,蕴含的是厚重的民意,凝结的是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心血与辛劳,体现的是全社会关心国是的热情高涨,见证了中国民主与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本文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