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镜报》月刊3月号刊出文章说,近年来,“两会”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两会”的一些细节性变化更是引人瞩目,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细节上的变化往往传递出蕴含深意的变革信息。今年全国“两会”举行前,地方“两会”已相继落幕,从媒体的报道看,各地“两会”又是一轮“新风扑面”。文章摘编如下:
2010年的中国“两会”开幕之前,媒体舆论的民意表达已如火如荼,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公民社会日益壮大、市场经济愈加成熟、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体现政治文明的“两会改革风雷”隆隆作响。民众通过各类管道将诉求尽情表达,尤其网络更是将民意、民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社会热点等诸多问题备受关注。
中国“两会”堪称世界之最
北京,每年3月都要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这是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会议秀”。
5000多名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乘专机,坐专列,驾专车,浩浩荡荡,从全国各地,从四面八方,云集于首都北京,云集在万人大会堂,静听总理报告,与会者之责任感,神圣感不言而谕。
细节变化蕴含政治新意
近年来,“两会”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两会”的一些细节性变化更是引人瞩目,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细节上的变化往往传递出蕴含深意的变革信息。
2009年3月的“两会”上,猛然刮起了一股讲白话的政治新风,因为长期以来,官场上讲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成风,能让百姓听得懂的真话、实话、大白话少之又少。评论人士说,白话运动发端于胡锦涛在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用上了“不折腾”三字。这是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国民沟通、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时提出,报告要用百姓易于理解,让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写,让普通群众能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后来,温家宝多次以口语化的文风来表达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内涵,温家宝“大白话”式的报告被代表们报以共30余次的掌声。
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讲白话问题,立即在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有评论说:只有内心里尊重民主,把民众当作主人,才会俯下身来与民对话,用百姓喜欢听、能听懂的大白话来与民沟通。讲官话者眼中是没有听众之地位的,不管我讲什么、怎么讲,你必须听、必须鼓掌、必须认同。如此,没有政治对话,必然只有官话套话,而没有政治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