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身边好人>敬业奉献

王伯祥:百姓的好书记

5年半县委书记的任上,他不仅让山东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且在全县开启了艰苦创业的新风。已离任18年,村镇上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餐馆、商店印证着百姓的爱戴。

    5年半县委书记的任上,他不仅让山东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且在全县开启了艰苦创业的新风。

    虽然职务几经变化,但在寿光人民看来,他永远都是那个穿着布鞋.卷着裤腿,或行走在田间地头,或盘坐在群众炕头的“百姓书记”。

    已离任18年,村镇上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餐馆、商店印证着百姓的爱戴。

    他,就是被群众誉为“百姓书记”的山东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

    打破坚冰,掀起“绿色革命”

    冬日的寿光,银光闪耀。这里并未降雪,而是遍地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片片相连,形成了一望无际的银色海洋,把寿光大地装扮得壮丽多姿。

    时间追溯到1986年6月,43岁的王伯祥一出任寿光县委书记,就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寿光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又因靠近胜利油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寿光附近自然地形成了几个蔬菜小型交易市场。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园子”。

    但当时“市场”二字十分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出了问题谁负责?王伯祥的回答简单而坚定:“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在王伯祥的坚定支持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今天的650亩,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给王伯祥带来了一根嫩黄瓜。见到这样的宝贝,王伯祥自然不会放过,他决心要让寿光百姓靠蔬菜真正富起来。

    聘专家,搞推广,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棚菜”运动在寿光启动了。从最初的17个蔬菜大棚变成了1991年的3.3万个,到如今已经发展至46万个。这一场“绿色革命”席卷了全国。

    开发寿北,谋划科学发展

    北临渤海,南抵青州,一条弥河穿城而过,将寿光分为南北两块。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而寿北却草树不生,120万亩盐碱地上的20万百姓生活异常艰辛。

“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面貌,大棚菜种得再好,寿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在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上发出了向寿北进军的号召,也由此开辟了寿光科学发展的先端。

    1987年10月,经过8个多月的规划准备工作,一场治理寿光发展中“半身不遂”的大会战开始了。在寿北开发的前几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一个放牛老汉的草棚里。在与牛为邻的指挥部里,王伯祥一住就是45天。

    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视察,在县城没找到县委书记,就来到了寿北建设的工地上。浑身是泥的王伯祥从窝棚里钻出来,老部长错把他当成了民工,问道:“你们县委书记在哪儿?”王伯祥答:“我就是。”林乎加打量着他,久久无言,后来感叹:“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如今,再到寿北,一眼望不到边的防潮大坝宛若长龙盘踞在海边,经过综合整治的弥河格外辽阔。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寿北人民真的富起来了。

    廉政爱民,形成“伯祥效应”

    近距离采访王伯祥,这位患过食道肿瘤的老书记身躯单薄、面庞瘦削,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几小时的交谈中,他更多的是对当年诸多“错误”的自省。开发寿北和治理弥河,由于预算失误,导致工期延长的事让他至今念念不忘,虽然同收益相比是那样微乎其微。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伯祥为百姓的利益敢闯敢干,但对自身要求却又异常严格。

    作为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坐驾”先后是双排客货两用车、北京帆布吉普车、老式伏尔加轿车等,且都不是新购的。他对车的要求标准是“只要不误事,什么车都行”。

    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攀比车辆档次的现象,但在他的表率下,寿光却“风”吹不动,既节约了资金,又促进了廉政建设。
    寿光人将此称为“伯祥效应”。

    王伯祥在不足六年的任期里,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风气。

    而这位一心为民的“百姓书记”在调任潍坊市副市长时,全部家当用一辆130货车就装了个干干净净……(记者 赵秋丽 赵达)

    短评:做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报道“百姓书记”王伯祥的先进事迹。这位已经离任18年的县委书记,至今依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颂。王伯祥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创业、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做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曾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从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到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再到10多万个“万元户”,这些都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政绩,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这样的政绩不仅书写在了大地上,更留在了人民的心间。

    王伯祥一生清政廉洁、无私奉献。他对待遇从来不讲求,但对自己却一直严格要求。他生活朴素、作风严谨,全部家当“一辆130货车就装了个干干净净”。“政者,正也。”王伯祥的正直和清廉,也在当地干部中形成了“伯祥效应”,使廉洁自律成为当地干部的普遍追求。

    政声人去后,百姓闲谈时。人民的评价是评判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标准,人民的需要也是一名党员干部最大的事业追求。为政当学王伯祥。我们要学习王伯祥一心为民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让人民群众称颂的业绩,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真诚的拥护。

    记者眼中的王伯祥:永怀为民之心的“百姓书记”

   对记者们而言,每一次采访先进典型人物,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在走进他人的人生历程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收获心灵的震撼与净化。

    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伯祥,此次中央媒体采访团宣传报道的主人公,离任18年、至今仍被当地百姓念念不忘的原山东寿光县委书记,他在记者们眼中又是什么样呢?

    对话王伯祥:一位老县委书记的政绩观

   12月的一个清晨,当我坐在他的面前,与这位昔日的寿光“当家人”展开一场心灵对话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百姓会把他永久地记在了心里。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出发点,也只有一个目的——想尽、用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这是王伯祥为官时唯一想到,并贯彻始终的观念。这,就是他的政绩观。


杨凯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