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从来都是战术变革的大舞台,虽然现今不大可能掀起战术革命,但随着足球战术越来越向精细化发展,个别场上位置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
2006年,人们就见证了齐达内和里克尔梅演绎古典前腰最后的光芒,以及皮尔洛和哈维这类全能型后腰的崛起。
如今,又一个位置有了新的注解,这就是中锋。多年来我们习惯了巴蒂、维耶里和范尼这种传统中锋,并给予他们很响亮的名字——终结者。而本届世界杯,传统中锋似乎正在消亡,曾经顶在阵型最前面攻城拔寨的那个人,逐渐变为配角和新的机会主义者。
“现如今,因为各支球队的防守都做得很好,你不得不用一种不同的风格来比赛——其他球员必须要承担起更多进球责任。”英格兰主帅卡佩罗如此分析中锋角色转变的原因。
传统中锋“大势不妙”
“中锋”一词来源于英文“Center Forward”,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居中、靠前的场上位置。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中锋扮演的是一个立足于对方禁区内,在门前完成致命一击的“终结者”。
古典中锋的经典代表,无疑是罗纳尔多之前的“世界杯最佳射手”格德·穆勒。这位前西德中锋练就了超强的身体素质和无与伦比的射门技术,他不仅头球厉害,左右脚都能大力施射,而且还能在不同位置以不同的姿势打门。
穆勒给中锋注入了几十年未变的内涵——抓住一切机会进球,或者说,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进球。无论因扎吉这种极端的机会主义者,还是罗纳尔多式的全能型中锋,都没有脱离“终结者”的角色,区别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高大且灵活的后卫涌现,以及战术潮流对球场尤其是禁区空间的压缩,传统中锋的生存越来越困难。上届世界杯,罗纳尔多、范尼、克洛斯和托尼等人还算威猛,之后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走下坡路。
到了本届世界杯,传统中锋的数量不仅稀少,且处境尴尬。例如意大利的吉拉迪诺,他通常在禁区内要位接球,然后与队友策应或者凭借出众的身体素质,寻找射门良机,可是两场比赛,他甚至连背身拿球的机会也未得到。卡佩罗口中的“这届世界杯唯一NB的中锋”托雷斯,则受困于伤病,状态低迷。
“游弋型中锋”大行其道
事实上,关于托雷斯是不是传统中锋都具有一定争议。从马竞转会到利物浦后,托雷斯逐渐转型,他的跑位、策应和盘带能力明显提高,并经常回撤到中场和拉到边路“觅食”。
托雷斯的转型,反映了足球战术的进化,尤其是整体足球盛行,导致战术越来越繁琐,球员职责不再单一,除了进球啥也不考虑的“终结者”不再吃香。但托雷斯本质上仍然是传统中锋,新中锋真正的代表者,是他在西班牙的锋线搭档比利亚。
让我们看看“葫芦娃”在昨天与洪都拉斯比赛中的所作所为吧。他先是把中锋位置让给托雷斯,自己却包办两球,参与或发起左路所有攻势,甚至是防守。他既能送出妙传,还能带球突入禁区。而托雷斯下场后,他回到中锋位置,积极抢点,伺机反击,甚至回撤中场为队友策应。
可以说,比利亚近乎完美地体现了一个“混合体”的作用,简单地说,他可以为球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世界杯上,我们不难看到类型相似的中锋,比如伊瓜因、鲁尼。目前对这类中锋还没有标准的命名,卡佩罗干脆称鲁尼为“二中锋”。因为其位置灵活,功能多样,我们姑且称其为“游弋型中锋”。
“在我看来,中锋不仅是中锋。”何塞·穆里尼奥说道,“他是那个要移动、要传中,而且是可以在无论442,还是433,抑或352阵型中完成这些工作的人。
“桥头堡”战术大显效果
事实上,穆里尼奥甚至把中锋推向另一个极端,在他率切尔西夺得英超两连冠期间,尚未激活进球能力的德罗巴扮演的是一个“苦力型”中锋角色,他在前场反抢,策应和扯动,充当“进攻输送站”,为身后攻击力极强的兰帕德、罗本和达夫制造杀机。
“各支球队的防守都做得很好,你不得不用一种不同的风格来比赛——其他球员必须承担起更多进球责任。”卡佩罗也是这种战术的爱好者。他让国际比赛进球甚至比巴拉圭门将奇拉维特还少的赫斯基担纲主力前锋,英格兰本届杯赛至今唯一的进球,正是由“黑塔”助攻杰拉德打进的。而预选赛中赫斯基的“桥头堡”作用更不容忽视。
与卡佩罗相呼应的,是本届世界杯“头球摆渡”死灰复燃,伊瓜因“帽子戏法”中的第一球,塞尔维亚搞定德国、瑞士力克西班牙、朝鲜使巴西难堪和美国扳平斯洛文尼亚的进球,都是经典案例。
将中锋作为进攻的支点,而非终点,这对于解放中场球员的进球能力无疑非常有效。过去几年世界足坛最风光的三名球员,卡卡、C罗和梅西无一不得益于“桥头堡”为他们让出广阔活动空间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进球良机。
“中场球员能后插上进球,你真的可以就让一个人在最前面干这事。”阿塞纳·温格如是说,“我们以前习惯说,中场是那些激活前锋的队员,但现在,前锋却是把中场激活的队员。”(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