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时代的共同愿景——解读《上海宣言》

2010-10-31 22:29: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吴宇、季明、李云路)“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31日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诞生的《上海宣言》,汇聚了本届世博会的思想成果,表达着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

    “和谐城市”理念:平实文字蕴含宝贵价值

    被视为上海世博会思想成果的《上海宣言》,全文不过1600多字,文字平实。但“和谐城市”理念的提出,蕴含着宝贵的价值。

    《上海宣言》开宗明义:“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审视”这一略显严峻的词汇,意味着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之路急需反思。正如《上海宣言》所指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人类在深刻自省之后必须明确新的发展方向,探索“和谐城市”之路。

    什么是“和谐城市”?《上海宣言》这样表述:“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和谐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上海宣言》同时指出:“我们一致认为,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也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将其放在人类与地球十字路口的背景下观察,可谓在挑战中应运而生,举办正逢其时。虽然人类未来发展道路漫长曲折,地球家园的变化还有诸多不确定性,但《上海宣言》明确提出“和谐城市”理念及其相关倡议,无疑增强了人们面对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立场 世界眼光 全球共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建筑与开发的集中区域,与自然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0年前,中国政府申办上海世博会时,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实践“和谐城市”理念,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共识和中国政府的担当,反映了人类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中,《上海宣言》凝聚起广泛的国际共识,围绕“和谐城市”理念提出了七项倡议:一是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二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三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四是建设智能便捷的信息社会,五是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六是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七是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

    “和谐城市”是《上海宣言》的中心思想,七项倡议可谓是对上海世博会各参展方优势和经验的集萃,也为当今“城市时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是对“和谐城市”理念的具体阐释。

    《上海宣言》是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众多参展方、国际展览局以及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在全球高度形成的人类共识。正是由于各方对“和谐城市”理念的高度认同,才使《上海宣言》顺利问世。

  突出开放包容与创新

    《上海宣言》洋溢着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创新思维。例如,七项倡议中的第二条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相应的解释是:“城市应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创造权利共享、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实现个体成长。”

    这一条无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公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与个体成长,体现了时代进步。

    《上海宣言》还不乏概念的突破与创新。例如,所提出的“城市生命体”概念,意味着城市不是建筑堆砌物,而是具有自我完善和调整机能,拥有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活”的系统。这一赋予了城市生命力的新概念,让每一个人在回头看待自己生活的城市之时,多了一份亲和力与责任感。

    据了解,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已开始对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制定了相关推广和合作方案,从而将《上海宣言》的思想成果转变为实际行动,以期对全球的城市规划、管理乃至城市化进程产生实际的影响。

陶云江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