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2010上海世博>直击世博

访以色列馆设计师渡堂海

  新华网耶路撒冷5月7日电 专访:倾听“海贝壳”——访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设计师渡堂海

  记者袁震宇 黄恒

  “海贝壳。”

  在位于特拉维夫的工作室里,以色列设计师渡堂海面对新华社记者,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念出这三个字。他身后墙上,悬挂着“海贝壳”——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的照片:两座流线型建筑物缠绕而起,远观宛若一枚精巧贝壳。

  工作室里,形态各异的贝壳与石头随处可见,渡堂海从窗台上取下一枚贝壳:“我的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海贝壳’表现的主旨是‘对话’,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

  渡堂海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作品之一

  创新·自然

  以色列馆的主题为“创新,点燃美好生活”。上千平方米的展馆,用“创新厅”、“光之厅”和“低语花园”三个体验区来展现犹太民族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创新厅”由天然石块搭建而成,“光之厅”则覆盖着代表科技、未来和激情的透明材料。渡堂海说:“石头表现古代智慧,象征犹太民族5000年的历史和文明。”他认为,石块和透明材料这两种完全不同材质的反差,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平衡,“充分展示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古老与未来的智慧在此重合”。

  渡堂海介绍,上海世博会期间,以色列馆的空间将被“智慧”填满。一场360度多媒体演出将在“创新厅”上演,全面展现以色列各领域的科技进步。而对于创新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联,渡堂海有自己的理解:创新乃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与自然相处。

  “美好生活来自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自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他说。

  他介绍说,在“低语花园”,蜿蜒的小路两旁有繁茂的树木,游客身处其间,可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厅”的材质,本身就象征着人与大地的联系、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覆盖“光之厅”的透明材料都经特殊处理,能最大限度阻隔热量传播;整个展馆的空调系统也经特殊设计,在为观众创造舒适环境的同时降低了能耗;构成场馆骨架的结构性钢管,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可被拆卸并重复利用。

  “对待大自然,我们不能只是索取,我们必须付出,”渡堂海说,“我们要尊重自然,把自然看作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共舞·共栖

  渡堂海还将“海贝壳”的两个馆体形容为两名舞者。“他们共舞、互敬,”渡堂海说,这体现了以色列和中国的交流。

  以色列馆的建设过程,正是这种交流的生动例证。设计工作主要在以色列完成,但建筑材料都是“中国制造”,双方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工程。施工期间,中方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给渡堂海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海贝壳”就是以中两国建筑企业的“凝合剂”。

  在渡堂海的理念中,“海贝壳”的独特设计不仅代表着以中两国的沟通合作,更代表着历史悠久的犹太文明与中华文明互致敬意。

  20多年前,渡堂海曾在中国漫游3个月,几乎走遍大江南北,此后又十几次造访中国。他说:“我从中国的壮美河山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对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中汲取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体现在以色列馆的设计中。”

  “犹太文化在数千年历史中传递了和中华文明相似的信息,就是平衡与和谐,”渡堂海认为,石头厚实凝重,玻璃轻盈通透,两种不同材质的馆体相依相偎,达到了微妙的平衡。他特别使用“共栖”这个词,解读了自己对古代中国人“和而不同”哲学智慧的理解。

  情缘·轮回

  设计“海贝壳”并不是这位建筑家第一次与上海结缘。

  百年前,渡堂海的祖父母为躲避针对犹太人的迫害,从俄国迁居上海。1919年,他的母亲就出生在这座城市。

  母亲晚年还对上海念念不忘,让渡堂海借游历中国的机会寻找她的上海老宅。由于工作繁忙,渡堂海一直没能满足她的愿望,直到老人家去世。终于,今年3月,在几位中国朋友的陪伴下,渡堂海走进母亲曾经居住过的街巷。

  “这是一个关于轮回的故事,”渡堂海说道,眼望窗外,仿佛透过特拉维夫鳞次栉比的高楼,看到数十年前,上海月朗星稀的夏夜……


刘宝才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