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晚8时许,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这一盛大的开幕式上,精彩频出,其中有最吸引人的十大亮点。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肖春飞、孟娜
4月30日晚8时许,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这一盛大的开幕式上,精彩频出,而最吸引人的十大亮点是:
——“荷花少女”圣洁鸣唱
在开幕式的序幕中,数百名身着粉色长裙的中国少女如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伫立在舞台上,仿佛“和谐天使”。她们深情款款,露出微笑,并以圣洁的鸣唱开启上海世博会大幕。
她们与宋祖英、成龙共同演绎《和谐欢歌》,展示出世博会东道主的自信与从容。少女们身后的大屏幕,是一片富有中国书画意境的水墨荷塘,初夏的荷花正迎风摇曳,掩映其间的景致依稀可辨,那是中国首都北京的北海和白塔。
据了解,“荷花少女”来自上海的5所大学,均属于非专业的“本色”演出。
——巨型“白鸽”展翅翱翔
序幕中,舞台上空出现了一只巨型“白鸽”,张开梦幻般的翅膀。“白鸽”由770个“浮球”组成,并以中国传统篆刻中“阴文”与“阳文”两种形式呈现。而这些“浮球”在此后的室内演出中,又将变幻出EXPO、波浪、世博会中国馆等造型。
这一幕其实是由770台独立伺服电机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的。牵引“白鸽”的是770根含纳米技术的细线。
——《蓝色多瑙河》两度响起
开幕式上,《蓝色多瑙河》两度奏响。第一次是在室内演出的《江河情缘》一幕,第二次是在室外灯光喷泉焰火表演中。
这首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久负盛名的圆舞曲,1868年在巴黎世博会上一鸣惊人。在当时没有电话、电视,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竟迅速传遍世界。《蓝色多瑙河》已成为世博会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芭蕾·《长江之歌》
这是中国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诞生以来,最富有创意的一次呈现。在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指尖,《长江之歌》将与《上海协奏曲》串在一起,以精巧的变奏形式亮相。
随着《长江之歌》响起,155名中国优秀芭蕾舞演员出现在观众视线中,他们身着中西合璧的白底蓝边舞裙,如浪花般飞旋、跳跃……著名舞蹈家谭元元用足尖不停旋转,诉说人类文明脚步永不停歇。
——昆西·琼斯与谭盾合作世博歌曲
美国音乐界成就卓越的艺术家昆西·琼斯与中国音乐家谭盾为上海世博会特别联袂创作的英语歌曲《Better City Better Life》在开幕式上闪亮登场。
昆西·琼斯在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曾前来上海采风,在洛杉矶完成最终创作时,还加入了上海方言中“我”“你”的发音,为副歌增色。谭盾推崇的“水鼓”乐器,也在演出中得到了使用。
——谷村新司与波切利
在室内文艺表演中,世界一些顶尖艺术家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其中有日本“国宝级”歌唱家、62岁的谷村新司和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两人分别演绎了经典之作《星》和《今夜无人入眠》。
谷村新司和波切利的亮相还有一层寓意——由来自日本的谷村新司和来自意大利的波切利,象征着从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再到2015年将举办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这是一种世博会的传承和接力。
——玉树震区儿童亮相
在室内表演的高潮部分,观众见到两个在玉树地震中幸免于难的藏族孩子与中外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动人一幕。
只见,舞台上升起5片巨型的彩色“花瓣”,“花瓣”在旋转中最终变成蔚蓝的“地球”。不同肤色的三个三口之家出现在舞台上,三个孩子奔向对方,深情拥抱。此时,来自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的代吉文毛和江巴才仁来到舞台上,五个小朋友手牵手,跳起舞来,最后被众人高高托起。
——五彩旗船,百舸争流
室外演出上演了罕见的“水景秀”。其中一幕,6000只LED发光球变幻着红、橙、黄三色从黄浦江上游的卢浦大桥顺流而下,来到江心舞台,形成一派锦绣灿烂的场面。
与此同时,在快艇引导下,伴着富有节奏感的五大洲民俗音乐,约220艘参展方旗船,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溯流而上,仿佛从太平洋来的客人,在江心与彩色LED球汇合。一时间,黄浦江上旗帜飞扬、百舸争流,中西文明在此上演一场美妙的相遇。这其实也是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世博会水上入场式”。
——水上“梁祝”翩翩“蝶舞”
在室外多媒体焰火表演的第二幕中,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响起。
江心,两座大型喷泉船营造出奇幻氛围,身着蓝绿色汉服的“梁山伯”与桃红色唐装的“祝英台”形象,在水幕上若隐若现。渐渐地虚拟人物化作蝴蝶,如梦如幻。据了解,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梁祝”的中国式浪漫,不仅寓意爱情,更寓意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浦江两岸焰火“手牵手”
在室外表演的最高潮,金色礼花在黄浦江两岸竞相绽放,并跨越水面,相迎对接,形成“手牵手”的特殊造型。随着《欢乐颂》的音乐响起,焰火、激光、喷泉一起加入到光与火的狂欢,一时间满天璀璨,照亮夜空。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世博会开幕恰逢中国农历三月十七,在天气、潮汐等的配合下,喷泉、音乐、灯光、焰火等共同上演了一场富有未来感的“春江花月夜”,象征全人类的和谐欢聚。(完)(此稿配有图片)
4月30日晚8时许,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这一盛大的开幕式上,精彩频出,而最吸引人的十大亮点是:
——“荷花少女”圣洁鸣唱
在开幕式的序幕中,数百名身着粉色长裙的中国少女如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伫立在舞台上,仿佛“和谐天使”。她们深情款款,露出微笑,并以圣洁的鸣唱开启上海世博会大幕。
她们与宋祖英、成龙共同演绎《和谐欢歌》,展示出世博会东道主的自信与从容。少女们身后的大屏幕,是一片富有中国书画意境的水墨荷塘,初夏的荷花正迎风摇曳,掩映其间的景致依稀可辨,那是中国首都北京的北海和白塔。
据了解,“荷花少女”来自上海的5所大学,均属于非专业的“本色”演出。
——巨型“白鸽”展翅翱翔
序幕中,舞台上空出现了一只巨型“白鸽”,张开梦幻般的翅膀。“白鸽”由770个“浮球”组成,并以中国传统篆刻中“阴文”与“阳文”两种形式呈现。而这些“浮球”在此后的室内演出中,又将变幻出EXPO、波浪、世博会中国馆等造型。
这一幕其实是由770台独立伺服电机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的。牵引“白鸽”的是770根含纳米技术的细线。
——《蓝色多瑙河》两度响起
开幕式上,《蓝色多瑙河》两度奏响。第一次是在室内演出的《江河情缘》一幕,第二次是在室外灯光喷泉焰火表演中。
这首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久负盛名的圆舞曲,1868年在巴黎世博会上一鸣惊人。在当时没有电话、电视,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竟迅速传遍世界。《蓝色多瑙河》已成为世博会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芭蕾·《长江之歌》
这是中国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诞生以来,最富有创意的一次呈现。在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指尖,《长江之歌》将与《上海协奏曲》串在一起,以精巧的变奏形式亮相。
随着《长江之歌》响起,155名中国优秀芭蕾舞演员出现在观众视线中,他们身着中西合璧的白底蓝边舞裙,如浪花般飞旋、跳跃……著名舞蹈家谭元元用足尖不停旋转,诉说人类文明脚步永不停歇。
——昆西·琼斯与谭盾合作世博歌曲
美国音乐界成就卓越的艺术家昆西·琼斯与中国音乐家谭盾为上海世博会特别联袂创作的英语歌曲《Better City Better Life》在开幕式上闪亮登场。
昆西·琼斯在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曾前来上海采风,在洛杉矶完成最终创作时,还加入了上海方言中“我”“你”的发音,为副歌增色。谭盾推崇的“水鼓”乐器,也在演出中得到了使用。
——谷村新司与波切利
在室内文艺表演中,世界一些顶尖艺术家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其中有日本“国宝级”歌唱家、62岁的谷村新司和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两人分别演绎了经典之作《星》和《今夜无人入眠》。
谷村新司和波切利的亮相还有一层寓意——由来自日本的谷村新司和来自意大利的波切利,象征着从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再到2015年将举办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这是一种世博会的传承和接力。
——玉树震区儿童亮相
在室内表演的高潮部分,观众见到两个在玉树地震中幸免于难的藏族孩子与中外小朋友一起手拉手的动人一幕。
只见,舞台上升起5片巨型的彩色“花瓣”,“花瓣”在旋转中最终变成蔚蓝的“地球”。不同肤色的三个三口之家出现在舞台上,三个孩子奔向对方,深情拥抱。此时,来自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的代吉文毛和江巴才仁来到舞台上,五个小朋友手牵手,跳起舞来,最后被众人高高托起。
——五彩旗船,百舸争流
室外演出上演了罕见的“水景秀”。其中一幕,6000只LED发光球变幻着红、橙、黄三色从黄浦江上游的卢浦大桥顺流而下,来到江心舞台,形成一派锦绣灿烂的场面。
与此同时,在快艇引导下,伴着富有节奏感的五大洲民俗音乐,约220艘参展方旗船,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溯流而上,仿佛从太平洋来的客人,在江心与彩色LED球汇合。一时间,黄浦江上旗帜飞扬、百舸争流,中西文明在此上演一场美妙的相遇。这其实也是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世博会水上入场式”。
——水上“梁祝”翩翩“蝶舞”
在室外多媒体焰火表演的第二幕中,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响起。
江心,两座大型喷泉船营造出奇幻氛围,身着蓝绿色汉服的“梁山伯”与桃红色唐装的“祝英台”形象,在水幕上若隐若现。渐渐地虚拟人物化作蝴蝶,如梦如幻。据了解,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梁祝”的中国式浪漫,不仅寓意爱情,更寓意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浦江两岸焰火“手牵手”
在室外表演的最高潮,金色礼花在黄浦江两岸竞相绽放,并跨越水面,相迎对接,形成“手牵手”的特殊造型。随着《欢乐颂》的音乐响起,焰火、激光、喷泉一起加入到光与火的狂欢,一时间满天璀璨,照亮夜空。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世博会开幕恰逢中国农历三月十七,在天气、潮汐等的配合下,喷泉、音乐、灯光、焰火等共同上演了一场富有未来感的“春江花月夜”,象征全人类的和谐欢聚。(完)(此稿配有图片)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