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6 16:05:00
来源: 大众网大众网评论员韦国骞
这些年,英国利用新技术对深海油气田开发、德国不惜花20年掌握离岸风能技术、美国对海底可燃冰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一场场“蓝色圈地”运动昭示着从coastal(近岸)迈向ocean(大洋),正成为诸多成熟海洋经济体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国内,我们通常称这种经济模式为“深蓝经济”。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城市中,威海守京津门户、扼黄渤咽喉、连东北三省,东向面临着真正的深海大洋,不论从海水养殖资源、海底海岸能源来看还是从海洋港航资源来看,发展深蓝经济得天独厚。其实,威海人一直对“深蓝经济”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们认为“深蓝经济”是海洋开发由近海向远海的拓展,是海洋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的拓展,更是受益人群由产业项目投资者向众多百姓的拓展。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解释:“你得叫老百姓享受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带来的实惠,让老百姓感受到蓝色经济区给他们生活带来向好的变化,发展才算合格。”也许这就是威海用“深蓝经济”释放民生情怀的心声吧。
“深蓝经济”怎样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其实笔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做好海洋产业就业和城乡环保这两项工作最能立竿见影。
3350万,这是我国目前涉海就业人员的数目,意味着沿海地区每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从事涉海行业,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增长。发展“深蓝经济”,带来的不只是相关产业项目的投资热潮,更为新技术的到来创造机会。利用好这种机会拓展海洋产业就业空间,便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例如,“用工荒”和“就业难”是这几年出现在我国劳资市场的尴尬矛盾境况,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口红利”吃尽的表现,其可能更是一种劳资双方的技术性供求矛盾。即是说打工者因满足不了招工者的业务技术要求和经验要求等(尤其发生在含有新技术的新兴制造业领域),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招工者因为满足不了打工者的薪资要求和福利要求等,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再看“深蓝经济”对这种矛盾的解决路径:新技术出现→新产业被催生→就业者接触新技术和新产业→适应者就业于新产业,获得更好待遇,扩宽海洋产业就业空间;不适应者落回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就业压力因被新兴产业分流而减小,等待过渡和升级。通过这种路径可以看到的是,在就业者接触新产业的初期时,需要的不仅是传统的学徒式技术学习,而是系统性的培训。培训效果直接决定了老百姓在新兴海洋产业的就业程度,以及新旧产业的更替速度。为此,城市甚至可以建立若干个专门性的新兴涉海产业职业教育部门,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借“深蓝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民生和谐。
同样能使老百姓分享“深蓝经济”发展成果的是城乡环境状况的改善。其实在城乡环保方面,威海一直走在前面。精致而不铺张的城市、富庶而不嘈杂的乡村、山岛湖湾自成一片的沿岸风光,这些是许多人对威海的印象。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年来,威海在城乡环保工作上又挥出精彩一笔:城中村不见了,每个村都有百万资金落实环保工作,95%的污水、100%的固态垃圾被集中处理,建成小区100%实现燃油气集中供热,人均占有绿地25平方米……相信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天蓝、山青、水绿、土净,美丽景色不仅能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优势投资环境,还能给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享受。
“深蓝经济”是对蓝色经济的拓展,而威海对“深蓝经济”的民生解释,则是经济发展目的的本源性回归,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