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拉登一生:22年“圣战”40分钟毙命

2011-05-03 06:59:00    作者:张乐   来源:新京报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美国军方击毙,地点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距伊斯兰堡以北100公里、喀布尔350公里以东的阿伯塔巴德。

流亡阿富汗的本·拉登建立了“基地”军事大本营及训练营地。资料图片

接连向西方国家发难的拉登,反而在中东一些地区得到了追捧。资料图片

拉登2001年接受巴基斯坦媒体采访时,床边摆着一支AK47步枪。资料图片

个人档案

  姓名:奥萨马·本·拉登

  (Osama bin Laden)

  年龄:56岁

  国别:生为沙特人,后遭“除名”

  身份:亿万富翁

  恐怖大王

  4个女人的丈夫

  20个孩子的父亲

  第 1 章 性格篇

  踢一脚好球 爱看西方电影

  有记者问拉登是不是不喜欢金钱,拉登回答:“我的事业需要金钱,我不需要。”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这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米勒笔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过,可别以为他是慈祥的邻家大叔,米勒告诉你,这个人其实是“恐怖大王”本·拉登。

  见过拉登的人都会对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为的强烈反差印象深刻,并会对他如何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充满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谈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区采访拉登的场景时,米勒说,拉登对他喋喋不休地谈论美国人的坏处,并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拉登瘦弱的身躯,仿佛一下子充满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气方刚的年轻时代。”

  美国媒体曾报道称,拉登年轻时是个积极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严守宗教信条,并且以助人为乐为好。

  1955年,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由于家族与沙特王室沾亲带故,所以拉登出生后一直享受着当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在吉达,拉登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时光,这段日子对拉登今后的人生影响极为重要,因为吉达是穆斯林圣城麦加的门户,当地宗教学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读的就是宗教学校,从小熟稔教义,并树立了复兴阿拉伯王朝的志愿。

  由于少年拉登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西方经济危机之际,这更加坚定了拉登轻视西方的信仰。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问题,让拉登也感到社会的不公。

  拉登的亲戚曾对美国媒体介绍,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义者,他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哥哥姐姐们所喜欢的名车和珠宝,也不是到伦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钱用来服务于一个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他小时候,只要见到街上的乞讨者,就会央求着大人给他们施舍;看到有朋友穿着短袖衣服,就会指责他们不穿长袍违反教义。”

  虽然拉登从小就表现出了潜在保守的宗教立场,不过西方媒体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话说:“他虽然和其他孩子有点不同,不过要是玩起来,也绝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里德·巴塔费曾说,拉登小时候很喜欢运动,踢球、登山都比较内行,是个活泼的孩子。巴塔费比拉登大几岁,在十几岁的时候,几个人经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们都好。

  巴塔费还对美国媒体透露,拉登年轻的时候甚至喜欢看西方的电影,不过没听见他发表过什么评论,但是会模仿主角的打斗场景比比划划。而且,他去电影院通常都是一个人。

  米勒也回忆说,拉登确实比较喜欢安静的独处,而且立场坚定,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放弃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谈的时候,发现拉登周围的陈设非常简单,似乎过着一种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的几个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没有区别,有些地方还磨出了口子。

  当米勒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金钱。拉登回答:“我的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