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2011春运 > 春运故事

聚焦春运回家路:农民工称有张站票就知足

2011-01-19 09:20:00    作者:王伟健   来源:人民日报  

57岁的宋广德家在四川万源,现在在河南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的一处施工工地打工。说到每年春节买票,他禁不住摇头叹息:“难!实在是太难了!”

宋 嵩制图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大幕,19日正式拉开。归心似箭的人们,希望今年买票别太难。本版推出4位普通人的买票故事,听听他们的苦辣酸甜。

  在郑州的四川人宋广德

  车票直接送到手

  曲昌荣 戚宝军

  “谢谢啊!太谢谢了!天这么冷……”1月14日,凛冽的寒风中,面对前来送票的河南郑州火车站工作人员,老实的宋广德激动万分,除了“谢谢”,再也说不出其他完整的词句。

  57岁的宋广德家在四川万源,现在在河南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的一处施工工地打工。说到每年春节买票,他禁不住摇头叹息:“难!实在是太难了!”

  “去年,一早去排队,好不容易排到窗口,可10天内的车都没票了。10天后的票,要晚上12点才开始卖。只能等下了班,赶紧上车站接着排。到了凌晨两点多,才买到了票。”说起去年买票的经历,他至今心有余悸。

  “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怕,感觉买票像打仗。”宋广德告诉记者,他们一起打工的人,每年都有裹着棉被、带着小凳子,赶大老远的路去排队买票的,有的甚至要连续排五六天的队。

  “今年很意外。”说到这里,宋广德紧锁的眉头展开了。还没有放假,工头就告诉大家,郑州火车站要到工地给大家送票。

  宋广德直言,听到这个消息,根本不敢相信。可1月14日,流动售票车果然开到了工地上。不到5分钟,他顺利拿到了回乡的车票。

  据在场的郑州火车站售票车间书记潘晶晶介绍说,从去年12月底开始,郑州火车站就对准备坐火车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和客流分析,对几个大型施工工地开展了“送票进工地”活动。现在已经为农民工办理了8000多张团体票。

  “年年买票,年年排队,年年发愁,今年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啊。”宋广德拿着票,笑逐颜开。

  在南京的安徽人张鹏

  有张站票就知足

  本报记者 王伟健

  1月16日下午3点,江苏南京火车站售票大厅,张鹏焦急地排着队,随着人流慢慢地挪到了售票窗口。

  “买5张今天从南京到宿州的票。”他问售票员。

  “有下午4点12分的站票,要吗?”

  张鹏略略迟疑,随后大声喊道:“要!站票也要!”付了钱,张鹏拿到了5张从南京到宿州的1462次列车的票。

  张鹏是安徽宿州人,跟随兄长在南京溧水县做焊工。因为家乡亲戚结婚,今年比往年要提前回家。和张鹏一起回家的,还有妻子、母亲、嫂子、3岁大的女儿以及同村邻居。

  张鹏的妻子顾秀兰拿到票一看是站票,有些不高兴:“没座位,孩子怎么办?”她怀里的孩子,戴着白色的绒线帽和粉色的口罩,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

  张鹏安慰妻子说:“站票也没关系,南京到宿州不远,四五个小时就到了。”

  张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有过为买一张火车票而排队一整晚的经历。前年,张鹏到上海打工,每年春节回家,买票成了最大的难题。常常是排长长的队伍,等久久的时间,到最后还不一定能买到票。“去年排了整整一晚上的队,还没能买到票。最后,好不容易才从‘黄牛’手里买了大年二十九的票。”

  “有了去年的经历,刚才我还担心买不到票呢。”张鹏觉得,今年买票可要容易多了。“可能跟火车站大力打击‘黄牛’有关吧!也可能因为是短途火车,票相对较多,路程越远,票越难买。”张鹏和记者分析说。

  快到下午4点,张鹏和家人一起提着行李,拿着手里的票,高兴地走进了检票口。

  在福州的重庆人周春

  幸运得到转让票

  本报记者 赵 鹏

  “还是要回家,太想孩子了。周四就走!”周春的声音有点动情。“票是工友转让给我们夫妻俩的,他们的孩子来这过年了,就不走了。”

  周春,重庆人,46岁,在外打了十几年工,5年前来到福建福州,在信誉搬家公司做搬运工,爱人在另一家食品厂打工。他说,十几年来,他只有一年春节时回了家。

  “不是不想回去,票太难买了!”2008年,周春大女儿考上了大学。春节本来想和爱人一块儿回去,可在火车站排了两天两夜的队,最终还是没买上票。“那年全国到处下雪,福州也冷得要死。幸亏火车站给我们准备姜汤和吃的。”

  老周工作的搬家公司,上上下下100多号人,全是重庆人。每到春节,买火车票成了公司业务之外的头等大事。“以前都是老板派人,到火车站排队,能买几张就几张。”每张票240元,回家一趟34个小时,这两个数字几乎成了全公司所有人记得最清楚的两个数字。

  “不过现在,买票没那么难了!”老周说,从2009年开始,每到春运,福州外来工多的企业都能提前一个月实行专项电话预约订票。“我们公司100多个人,这两年春节几乎都回成了一次家。”说起这个,老周很开心。

  “大闺女前天打电话来了,说正准备考公务员。”老周说,大女儿现在在四川大学上大三,小女儿去年也刚考上西南大学。“印象里,俩闺女还只到我腰。2009年8月回了趟家,都和我差不多高了。要是在这条线路上也能坐上动车就好了,就能多回去看看孩子了。”

  老周的话里,有幸福,有感慨,也有期盼。

  在广州的辽宁人高鸣笛

  网上过年也团圆

  本报记者 李 刚

  原计划1月27日回家过年,但这几天高鸣笛拼命拨打火车票订票电话,却一直打不进。眼看着火车票提前10天预订时间就过去了,回家过年的愿望似乎渐行渐远,她心里无比焦急。

  高鸣笛家在辽宁盘锦,今年7月,大学毕业的小笛来到广东广州工作,这是她第一次离家如此之远。春节临近,她最大的愿望是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姥姥姥爷身边,过一个其乐融融的春节。然而,回家的火车票是如此难买,她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回不了家怎么办?”她一再问自己这个问题。看起来,电话订火车票对她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也想过买飞机票回家,但这对她实在有点奢侈:半年来工作收入积蓄还不足支付来回的飞机票,而且机票也不好买。

  “好在姨妈一家也在广州,留在广州过年也不至于冷清。”小笛这么安慰自己:“广州春节花市、迎新巡游等民俗,以前只在网上见过介绍,这次可以亲身感受一下,也挺好的。”

  “年三十晚上,我会把QQ一直设置在语音视频上,姥姥姥爷在那边包饺子、看春晚,我们在这边也是包饺子、看春晚,还可以和爸爸妈妈聊天,这和回家过年区别也不是很大。”小笛已经设想好了,除夕夜如何过一个没有时空距离的年。

  “不过,大年初一我会以最快的方式赶回家,去给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拜年。”小笛说,她已经打听清楚了,过了大年三十,火车票就好买了,飞机票也会有很大的折扣,这时回家也不晚。“想到这里,我几乎都能看到家乡油田井架上空绽放的朵朵烟花呢!”

  微博之言

  @ 初宝瑞:

  春运,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些年,各部门采取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方法解决买票难问题。通过试行效果来看,实名制购票和电话购票等措施,确实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一票难求”的良方。

  @ 内江文国云:

  春节临近,电视荧屏上频繁播放着农民工购票候车的场景,总让人内心酸酸的。

  去年,在外打工的我也和这些农民工朋友一样,为了求一票不得不在寒风中苦等数小时。那种滋味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 syt0121:

  提前一个月回家,正月底再返程,只能这样。

  @ 流风三叹:

  今年好运气,一不小心就买到了,电话订票的,哈哈哈哈哈哈!

  @ 冷尘嚣:

  赶在春运前还是好买的。但是,一到春运,北京往福建的火车票往往一票难求。

  我有几次在火车站彻夜蹲点,却买不到票的经历,有时排第一也拿不到票。结果一出售票大厅,“黄牛”正在从容地兜售各种票。

  @ 刘花蕾在拼搏:

  去火车站,顶着寒风,从售票厅外看不见哪一列是学生售票窗口。

  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我以后要谈一个火车售票处的男朋友。谁身边有,给牵下线哈!

  @ Faithhua:

  超级难买,上次排了六个小时才买到一张票……中国奥运、亚运、世博都开了,怎么春运买票难还解决不了呢……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