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6 15:56: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文化网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
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溯源
布依族民间歌唱舞蹈虽说是布依戏的基础,但布依戏之形成与汉族、壮族、苗族的戏曲有密切的联系。布依族与汉族居住地区毗连,有的甚至杂居一处,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密切交往。
据说布依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之前,安顺地区就流行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其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
传说地戏是明初洪武年间江南一带调至黔镇守的屯军、屯民带来的。据史书记载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为了扫清盘踞在云贵一带元朝梁王,开辟和安定西南疆土,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蓝玉为副将军率30万大军远征云南。云南平定后,又于洪武21年前后从江南移民云贵屯田戌边。这些屯军、屯民从南方家乡带来的戏曲,受军队征战之风影响,不演才子佳人、剑客侠盗、清官公案之类的剧目,而偏重于历朝征战英雄故事,剧目多为历代忠君卫国的英雄人物,如 《三国》、《薛仁贵》、《杨家将》、《岳飞传》、《大明英烈传》等。所以打斗场面多、舞蹈动作幅度大、演出火爆。为更方便地分出忠奸、正邪、及显示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等,演员面部蒙上青纱、戴上脸壳。脸壳也叫脸子,属戏曲面具一类,用丁木或白杨木所雕,然后涂上颜色和油料,表现出民间传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三国中关羽涂红色,张飞涂 黑色,周瑜涂白色。
他们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由屯军和移民传到贵州其他地区,自然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只是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脸壳后来改成粉墨勾脸,演出剧目增加了文戏,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值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时,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据老艺人回忆,当时表演按照一定音乐节拍,旦角台步婀娜,小生台步稳重,丑角台步滑稽,各种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时对面穿梭,表演朴实、活泼、自由、程式性不强。
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 、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
艺术特色
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脚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脸壳),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份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在音乐上暂归类二种。第1种: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正调[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第2种: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起落调](亦称[正调])为主要唱腔。
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布依族特有的竹管吹奏乐器)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戏演出活动无舞台限制,演出于"岁终新正"的节日里,其习俗分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份。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服装、化妆较为简单。
目前布依戏剧目有三类,即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传统剧目包括源于"摩公"的经咒、古歌、傩仪故事、说说唱唱、民间传说故事、民间神话故事等所编演的剧目。其代表剧目如《三月三》、《六月六》、《王玉莲》、《张奉文》、《罗细杏》、《罗赫信》、《三聘村姑》、《人财两空》、《一女嫁多夫》、《金猫和宝瓢》、《吹睹嫖游之害》、《四接亲》、《打草鞋》、《王三打鸟》、《冯相宝马必肖》、《穷姑爷》等。这类剧目的戏话、唱词均用布依族语言,最具民族特色。移植剧目大都来源于汉民族历史故事、唱本,以及其它剧种的移植剧目。代表剧目有《秦香莲》、《陈世美不认前妻》、《祝英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二下南唐》、《杨家将》、《说岳传》、《穆桂英》、《樊梨花》、《玉堂春》、《武显王闹花灯》、《王祥卧冰》、《董永卖身葬母》等。上述移植剧目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己日趋完善,不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糸,都与布依族居住的地域环境和生话习俗有关,因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移植剧目。布依戏除反映布依族英雄斗争的内容外,占比重很大的是表现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 幸福的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罗细杏》、《罗赫信》、《红康金》。解放后,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布依戏观代代表剧目有《光荣应征》、《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是国策》、《好媳妇》、《罗细杏》、《金竹情》等。(《罗细杏》是经原贵州省文化局局长蹇先艾参予修改并定名为《赶会》,后参加1984年在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时改为《罗细杏》。)现代剧目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对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引进科学技术、拓宽乡民的视野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类剧目,题材丰富,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它广泛地涉猎了布依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非明辩,褒贬公正。塑造了布依族人民理想崇敬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布依戏创作的智慧源泉,是布依人民珍贵的文化资源。
上述两类剧目均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
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一百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布依戏的形式与汉文化的端公戏及苗人跳端公也有关系。汉族跳端公和苗族跳端公都是由歌舞傩仪式演变为傩戏的一种。傩虽说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但一旦成为民间戏剧形式,就有了娱人的目的了,所以表演剧目多从民间说唱本和叙事歌中取材,表演时也分角色,有唱腔,有舞蹈、有音乐伴奏。汉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时就很盛行。与苗族杂居一处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过来变成布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用布依族的语言、歌舞、音乐、打击乐跳端公。
80年代中期,林用、坡生有两个端公班子,他们的表演就属此类。清代封建统治者在禁端公戏时,也同时禁演由端公戏发展变化而来的布依戏,就是一个明证。
传承意义
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是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
在南盘江两岸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或民族戏剧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三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女演员 王安秀);安龙县马鞍营布依戏队的《蟒蛇记》、《望山穿》,1958年获安顺地区会演第二名; 1984年贞丰县的布依戏《金竹情》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汇报演出"中获"演出奖";同年,册亨县布依戏队的《罗细杏》,在"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录相观摩调演"中,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节目奖"。这些殊荣,使布依族的戏剧在布依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中,留下了新的篇章。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
布依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布依戏已经不易看到了,因为许多布依戏演员年事已高,又难以物色到合适的接班人,故而能演者越来越少。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