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济南经济广播:抵达贵州品味布依族民俗风情

2011-11-08 23:0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其中我们昨天下午到达的黄果树。黄果树并不是黄果树大瀑布这样一个景区,它是一个非常大的一片,十年前我来到这个地方,距离黄果树1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布依族,100%是布依族的村寨,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滑石哨,滑是光滑的滑,石头的势,哨是吹口哨的哨,滑石哨是中国第一个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布衣山寨

  主持人:接下来进入非想旅行日记,有请我们的飞翔达人施晓亮,晓亮你好。
  施晓亮:你好,我是施晓亮,现在在紧挨着黄果树瀑布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布依族的家园,我在布依族的老巢向大家问好。
  主持人:今天采访布依族这个民族是吗?
  施晓亮:是,因为我的行程前几天说,我的行程有非常大的改变,压缩了云南的行程,恋恋不舍的告别彩云之南,然后我昨天下午来到贵州,恋恋不舍的离开云南,觉得多少有些遗憾。但是来到贵州就觉得又兴奋起来,因为贵州扑面而来迎接我的这些,无论是美景还是民族文化都让我特别特别的兴奋。我昨天在连线中说,贵州也像云南一样,同样是一个民族博物馆。实际上它还有一个称呼,贵州省自我宣传定位,在前几年想了一个词,贵州是一个公园省。你想想像一个公园一样,贵州简称黔,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这样一个群山起伏,它的容颜地貌这样一个地方,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我们昨天下午到达的黄果树。黄果树并不是黄果树大瀑布这样一个景区,它是一个非常大的一片,十年前我来到这个地方,距离黄果树1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布依族,100%是布依族的村寨,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滑石哨,滑是光滑的滑,石头的势,哨是吹口哨的哨,滑石哨是中国第一个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布衣山寨,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在九年的过程中,我是02年来到这边采访的,在9年的过程中,很奇怪,我再梦中经常会回到这个地方,我梦中的很多的情景是与布依山寨有关系的。经常回到那片瀑布成群的哈萨特地带,回到那个用石片当瓦盖房子的布依山寨。在那里,我就与身着民族盛装的阿哥、阿妹跳竹竿舞,一起手拉手,环抱着那棵胸径4米多,2000多岁的榕树爷爷,我觉得这种情景特别特别的好。因为昨天到达以后,就跟布依族的大哥聊这十年的变化比较多,没有来得及在村寨中逛,今天早晨我起的特别早,我起来之后,在村中闲逛,我就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就发了微博。我其中一条微博写到“昨夜下塌滑石哨,布依族山寨,十年前的老兄吴斌(  音)家里,这石板房内。”我发了一个石板房的照片,“前有凤尾竹,后有绿芭蕉,群山环抱,四周12棵千岁的古榕树。“遥听黄果树瀑布的水声,一夜好梦。早上被鸟鸣鸡叫唤醒,漫步村寨的小经,尽情享受负氧离子饱和之天然氧吧。遥想空气已经严重污染之北京,小有感慨,芸芸众生利禄功名,一生奋斗。”我有这么一个感慨,我觉得在这边,一个又美,空气又好,它的负氧离子是北京首都的几千倍,特别特别的好。我说到12棵古榕树,其中有一棵十年前来,和十年后来一点变化没有,当然没变化了,它已经2000多岁了,10年对于它的经历,它的寿命来讲是太短暂,太短暂你根本看不出变化来,我又发了一条短信,又发了一条微博,又发了一棵古榕树的照片。但这棵古榕树实在太大了,它的灌溉是1亩多地,它的胸径是4米多,它的整个树干需要16个人,16个成年,像我比较高大,胳膊张开还算尺寸比较大的,16个人才能把它合围。村口的这棵2000多岁的古榕树,像这样的超过1000岁的,现在还有12棵,为什么说是黄果树呢?这样的树的品种,他们当地叫做黄葛榕,这种榕树叫黄葛,葛是一个草头,姓葛的葛。因为当地人的发音,人们就说黄果树,就成了现在被人所熟知的黄果树。实际上这边,因为千年的大榕树而得名的,叫黄葛榕,黄葛树。其实原来远不止这12棵,据寨老们说,千百年来,这个村子有上百棵,几百棵了,他们也记不清了,因为他们那时候也还小。在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遇到了大跃进,58年的大跃进,以及以后10年大革文化命,我把它称为大革文化命的文革这10年,这些树大部分被砍伐掉了,结果留下这12棵,我猜测可能是太难砍,太累了,你想16个才能合抱的这棵大树,你怎么去砍?所以说我感觉到既悲哀,又觉得挺好笑,那时候人们哪来的那么大的劲头,把祖宗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宝贵的自然遗产,在几年中就全部砍毁。我觉得又可笑,又可悲。在我说到那个时候我们都认为人定胜天,打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其不知全是败家,全是折腾,话题扯远了。我此时此刻正在黄果树的一个中学里,这个中学他们早在03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划进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他们现在有18个班,初中有18个班,有12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有50%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其中绝大部分这少数民族的90%多又是当地的布依族。  布依族的群众,现在各个山寨,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去全国各地去打工挣钱了,因为这边的生活还是蛮辛苦的。原来传统文化中,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比如说织锦、刺绣、蜡染,以及民族的歌舞,慢慢的都失传了,十年前我来的时候,就每一个年轻人,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土质的,木质的这种织锦的木质的机械,每个青年男女都会织锦,每个女孩子都会刺绣,所谓是心灵手巧,都会蜡染,蜡染是贵州安顺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族工艺。十年以后,我来了之后,很多年轻人当年为我唱歌、跳舞的这些,大部分都去打工去了。非常惊喜的是让我看到这个中学中,有这么七八年了,他们把民族文化进校园,我此时此刻在连线的地方是他们的一个民族文化的课堂,在这一层上有几个,我现在面对的是学生们,我无法相信这些非常漂亮的织锦、刺绣、蜡染是由这些十几岁的娃娃们,出自他们手,他们请来一些民间艺人,其中一个主要的老师,是我十年前采访过的布依族村寨的,叫武江(音),他是武斌,当年的村长武斌的三弟,他吹拉弹唱,各种少数民族乐器,唱歌,蜡染,绘画他全都会,样样精通,在学校中把他请过来,把他的本事教给这些孩子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觉得我虽然不太懂美术,但是我来看了之后,里面有很多精品,无法让我相信这是出自孩子们的手,是非常漂亮。他们说即便这边占40%的汉族学生,也会一起听课,一起学这些民族文化。即便是汉族也让他们了解,因为他们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这些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灿烂的文化,非常漂亮的手工艺,这些蜡染可以说从这些孩子作为种子,可以代代传承下去,因为到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这可能就是一个谋生混碗饭吃的手段,一个手艺,一个本领。等他们结婚的时候,他们有了孩子,他们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本事,然后传承给孩子。这样带有传承,这个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欣赏。说到布依族,说回来我还没有向大家介绍布依族,现在先说一点布依族的小知识。
  主持人:好。
  施晓亮:布依族是一个人数比较多的民族,它算是贵州省的土著,十年前我采访的时候,在全国是254万人,现在的人数应该已经超过26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95%是生活在贵州,贵州主要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我所在的滑石哨,它的地域上应该属于关岭、镇宁两个县交界的地方,现在划归黄果树的管委。这个民族心灵手巧,他们是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说,就像所有的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一样,他们民族的歌舞记忆,口口相传,搀杂了很多群众的智慧不断的发展变化,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下来非常有特色,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隔壁的一个大的教室里,现在有一点嘈杂,是因为武江正在组织一个班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他们聚集在一起,少数民族的学生,布依族的学生都穿着他们民族的装束来准备学唱民族的歌,一首敬酒歌,因为这样的歌在随时随地都能够用得着。布依族也像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热情好客纯朴这样一个民族,现在这边随着改革开放旅游的发展,外地的人比较多,热情好客的民族,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跳一段民族舞,唱几首民族的歌。其中要来到你的家里,都会把自己家里自己酿的土酒,我昨天就看到用大锅放上水在蒸糯米,大概35斤糯米一筒,把它完全蒸熟以后,再加入神曲。这种酒曲,经过七天的发酵之后,大概一斤糯米出一斤酒,一比一,出35斤土酒,我昨天晚上没有开车,就住在滑石哨了,就喝了一碗酒,特别特别的甜,度数也不是太高,有30多度,特别特别的甜,在酒香酒辣中,有一种非常甜的回味。所有的人,家里的主人、孩子都会唱布依族的歌,待会儿如果时间,在我们连线结束之前,如果隔壁的教室里能够唱起歌来的时候,我们就在直播中让大家听一下他们的敬酒歌。
  主持人:好的。
  施晓亮:是多么的好听,多少的温馨,还不乏热情。群山和绿翠环抱中的滑石哨,当年我来的时候,他们自发的组织了一支歌舞队,是都不收费的,也没有对外,我去了之后,所有的年轻男女就在他们的一个小广场,其实这个小广场就相当于他们的一个寨民歌舞弹唱娱乐的一个场所。然后我把他们称为歌舞厅,同时也是他们村中长老聚会、议事、制定村约的议室。它为两棵千年的古榕树所覆盖,这个地方也有一个寺庙,是属于他们祭祀,搞活动来用的。在我去之前,这个村里另外一支歌舞队,比较年轻的,24个人被村中的寨老武斌带领来到北京,在一个凤凰山公园里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唱歌,出售自己的工艺品。这样一待就待了十几年。他们据说96年去的,今年2月份,这支队伍就撤回来了,因为他们觉得家乡,落叶归根,他们觉得家乡现在也非常需要建设。如果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个家乡慢慢的民族文化特色就会淡化了,所以说,武斌大哥就把这些人带回来,开始建设自己的家乡,他离黄果树景区只有十公里,他们就开始整修村中的道路。我高兴的发现这个村传统的建筑还保存的非常好,每家的房屋全都是石板,这个石板叫水城岩,成页岩,一片一片的,大概两公分、三公分这样一片一片的,他们以石片当瓦来盖房子。可以说让人感觉到又不压抑,举重若庭,整个房屋的墙壁也都是石块来葺成的,非常古朴。内部是木结构的。
  主持人:晓亮,我隐约的听到,你身后有传来歌的声音,他们是不是已经唱起来了?我们现在已经是56分了,我们能不能听一分钟?
  施晓亮:我现在已经来到大的教室里,武江老师在一句一句教他们,我问问他们能不能连起来唱一遍。这是用布依语唱的,第二段翻译成汉语,汉语的意思,我看黑板上写的是布依喝酒喝成串,布依喝酒用大碗,谁充当布依好汉,走过门槛喝三碗,喝酒、喝酒,快来喝酒。就这么个意思,这些歌,小孩还是初学的阶段,我昨天在他们家里面,武氏两兄弟以家宴来招待我们,他们来唱的歌,兄弟来唱的歌就更古朴,更传统。我不知道主持人听到刚才学生们的大合唱以后,有些什么感觉?
  主持人:就是感觉非常的纯净,纯天然的感觉。
  施晓亮:我相信这些孩子从教室里,从学校走出去,因为这边的教育水平还是仅仅止步于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要回到乡村,回到自己的山寨。因为我进学校门口的时候,整个学校今年的升学率,今年1200多个人,2011年升入比较好的县里的高中只有34个人,所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还是要回到村寨,在田地里劳作。或者说像他们一些前辈,走出关岭,走出贵州,到另外一些地方去打工。我相信学了这些,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后,他们多一门手艺,更让人尊重,也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在社会上生存。
  主持人:晓亮,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跟你继续连线了,已经59分了,我们明天再见好吗?跟你分享更多布依族的故事好吗?晓亮再见。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