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俗——听大歌、看斗牛

2011-12-20 20:30: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对歌;侗族大歌;民俗;岩洞;公共房屋;火塘;斗牛场;部落
[提要]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常常交叉互请)。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接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人伴奏、一领众和,却能唱出多声部。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持续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和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十分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持续3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即有10多人组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踩堂结束,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斗牛便开始了。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与强、弱与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我发现,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那一瞬间,即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仅经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每当这时,牛主人包括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和助威声,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同时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两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政府也设在这里。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