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部落和姓氏

2011-08-08 16:57: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裕固族 姓氏和部落
[提要] 清中期,原来的7个鄂托克演变为:大头目部落(即诺彦·鄂托克)、罗尔部落(浩尔凯·鄂托克)、八个马部落(乃曼·鄂托克)、杨哥部落(杨哥·鄂托克)、呼郎格部落(呼郎格·鄂托克)、五个马部落(巴岳特塔吾·鄂托克)、亚拉格部落(亚拉格·鄂托克)。后来,这7个部落又形成了10个部落。在尧熬尔人语言中“部落”仍叫“鄂托克”,本地的汉语把“部落”习惯叫做“家”。到民国初年时,尧熬尔人的10个部落集团,分别操蒙古语、突厥语、藏语和汉语。

  清中期,原来的7个鄂托克演变为:大头目部落(即诺彦·鄂托克)、罗尔部落(浩尔凯·鄂托克)、八个马部落(乃曼·鄂托克)、杨哥部落(杨哥·鄂托克)、呼郎格部落(呼郎格·鄂托克)、五个马部落(巴岳特塔吾·鄂托克)、亚拉格部落(亚拉格·鄂托克)。后来,这7个部落又形成了10个部落。在尧熬尔人语言中“部落”仍叫“鄂托克”,本地的汉语把“部落”习惯叫做“家”。到民国初年时,尧熬尔人的10个部落集团,分别操蒙古语、突厥语、藏语和汉语。
  以下是清朝康熙雍正时划分的尧熬尔各部落牧场,这种状况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
  (1)大头目部落(诺彦·鄂托克(non·otogh))
  属蒙古语族的尧熬尔。这一部落也叫做“什开鄂托克(xike·otogh)”,意为“大部落”。清中期以后,因为这个部落和其直辖的鄂金尼部落(曼台部落)、谢金部落共同向清朝交纳15匹茶马,所以在汉语中称这个部落为“十五个马家”,也因大头目(尧熬尔诺彦)在此部落,而叫做“大头目家”。
  这一部落是由“阿勒坦·乌日古(altan·urevh)”氏族(牙孙)组成。后来这一氏族也叫做“安江牙孙(anjang·jasen)”或“安章兀鲁斯(anzhang·ulus)”即安江氏族。据说安江是西域地名,因为尧熬尔汗和诺彦的大本营曾长期在那里,后来成了王族姓氏。另一说安江即“安定”的转音,因是安定王后裔故称安。尧熬尔的台吉们均属这个部落。游牧社会的特点,使这个氏族自然成为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是全体尧熬尔的政治中心和最高世袭首领的大本营。
  早在16世纪初,尧熬尔人初到这里后,就在黑河上游建立了古佛寺(黄番寺),尧熬尔人叫“鄂金尼·苏美”。是阿勒坦·乌日古氏族的汗、诺彦和台吉们敬奉香火的地方。他们就是后来的大头目部落的前身。当时,他们游牧于西拉告图(金瑶岭)、察汗乌苏塔拉(野马川)、乃蛮额尔德尼(八宝山)、八字墩川和苏日托莱一带,并以这一地区为全体尧熬尔人的政治中心。在今祁连县附近,还有他们祭祀过的鄂博,后来叫做“诺彦鄂博”。清雍正年青海事变后,这一部落渐趋衰微,大部分人马被迫迁到了黑河以西。黑河以东只留下了少数人口,后来这些留在黑河以东的民众自成一个部落,叫做“鄂金尼·鄂托克”,即曼台部落,这一部落在后面另外介绍。大头目部落的另一部分人迁到了游牧在西部的亚拉格部落中,这一部分人叫做“谢金·鄂托克”,谢金部落很小。一说他们是大头目派往亚乐格和呼郎格部落的人口。他们的茶马和大头目部、曼台部一同交纳。他们游牧在距离曼台部落、大头目部落很远的亚乐格部落草原。后来他们依附于亚拉格部落,没有产生多大影响,所以也没有列为一个单独的部落。后来,谢金部落渐渐融入亚拉格部和呼郎格部,在清末已改操突厥语。现在他们的后裔仅有几十户人家,其姓氏有:安江、苏勒杜斯、阿克塔塔尔、阿郎、卡勒克尔等。分布在今肃南大河区东岭、西岭、光华以及皇城区马营等地。
  清代中期,因战乱和瘟疫,大头目部落人口大减。为了补充人口,大头目从其它各部落抽调了部分牧民到自己部落。这些人有西部操突厥语的尧熬尔,也有东部操蒙古语的尧熬尔。他们带着自己的眷属来到了大头目部落。后来,他们就成为大头目部落的组成部分。大头目部落除安江氏族外,其它氏族大多数都是这个时候迁入的。
  清雍正年以后,黄河上游以北的蒙古人和尧熬尔人等衰落。藏族部落渡河北上。19世纪中叶,藏族阿柔部落从阿尼玛卿大雪山迁徙到了尧熬尔的希克日·巴尔斯(今门源狮子口)、西拉告图草地,以及蒙古默勒王的草地。几十年后,整个尧熬尔草地的黑河上游各支河流流域都遍布藏各部落的牧人。藏族人与尧熬尔人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因为此时尧熬尔人已彻底衰落。藏族人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大片的尧熬尔草地。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大头目部落人口急剧减少到了20余户人。除了因各种灾难减少人口外,“王族”大头目部落因不断派遣,也遍布其他各部落。当时,大头目部落游牧于康隆寺周围、巴彦郭勒、阿热勒郭勒(今泉源河)、布尔汗温都尔(东牛毛山)、白音博格达(西牛毛山)、大瓷窑、亚地大坂(九个泉),拉盖大坂等梨园河以东的地区。中心在康隆寺。
  大头目部落的后裔现在主要分布于今肃南县康乐乡康丰、巴音以及康乐乡所在地和县城红湾寺镇。
  (2)乃曼·鄂托克(naiman·otogh)
  属蒙古语族的尧熬尔。这个部落在汉语中叫做“八个马家”,后又叫做“东八个马家”,以区别于“西八个马家”。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叫法,因为该部落的尧熬尔名称“乃曼”一词,在本族语中是“八”的意思,有人便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八个马家”,认为该部落交纳八匹茶马。实际上,该部落向清、民政府纳马23匹,并无交过8匹马的历史。
  乃曼部落除游牧生产外,狩猎比重很大,牧民同时也是猎民。他们长期游牧狩猎在祁连山腹地的深山密林中。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他们游牧的范围是南到祁连山南侧的黑河上游胡鲁斯台、下八字墩、察汗布拉格,北及祁连山北侧的布尔汗温都尔(东牛毛山)、大瓷窑坡,西至拉盖大坂。民国时期,他们有140余户。
  乃曼部落的人口现分布今肃南县康乐乡红石窝村、大草滩村、寺大隆村、皇城镇营盘村、大湖滩村、皇城镇所在地、康乐乡所在地以及县城红湾寺镇。
  (3)鄂金尼·鄂托克(ijini·otogh)即曼台部落
  属蒙古语族的尧熬尔人。“鄂金尼·鄂托克”是“主人的部落”、“君主的部落”之意。“鄂金尼”意为“主人”、“君主”之意。民国时期,人们又叫这个部落为“曼台部落”、“曼台(montei)”是一句藏语,意思是“弯曲的角”。据说鄂金尼部落的一个头目头顶长着一只小角,所以周围的藏族人叫做“曼台”,视为吉祥之角,后来“曼台部落”这个名称便流传代替了旧的名称。其藏语的名称流传的另一个原因是,自清末民国时期,鄂金尼部落四周迁来了藏族游牧人,藏族人远远多于他们。所以鄂金尼部落深受藏族人的影响。迄今为止,部分人家在家庭生活中使用藏语。
  前面已说过,曼台部落、谢金部落和大头目部落最初是一个部落,同属阿勒坦·乌日古氏族后裔。是自清朝雍正年后分离而形成3个部落。最初,曼台部落和谢金部落的头目是大头目的堂兄弟。曼台部落和谢金部落系大头目直辖的两个特殊集团。这3个部落的“茶马”赋税由大头目统一收交。
  曼台部落、谢金部落和大头目部落在没有分离以前,游牧范围是一样的,即东起西拉告图(金瑶岭)、希克日巴尔斯(门源狮子口),西至苏日托莱山脉主峰、巴彦尼库和阿木尼尼库、黑河源头等地,南起乃蛮额尔德尼(八宝山)西南的乌兰木仁(大通河上游),北起腾格尔达坂(青大坂)和阿尔斯郎达坂(红达坂)一线。上世纪50年代在青海祁连县附近曾出土一块石碑,上面用汉、满、蒙古、藏文字刻着以上所写到的地名和尧熬尔等各部族的名称。
  清朝雍正年间分离为3个部落。同治年间又遭萨尔塔兀勒起义时的战乱,民国时期马步芳部队侵占。曼台部落的牧场已缩小到了鄂金尼郭勒(八宝河)以北,黑河以东的狭小群山牧场。
  曼台部落在民国初人口已减少至40余户。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曼台部落全部迁徙到了祁连山北侧的皇城滩。现分布于肃南县皇城镇北极、北峰以及皇城镇所在地和县城红湾寺镇。

魏鹏

editor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