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0 17:25: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网街津口赫哲族乡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境内。全乡现有9个行政村,总面积42.3万亩。其中山地29.2万亩,草原耕地4.4万亩,水面8.4万亩,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结构。全乡总人口3140人,其中赫哲族62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是全乡唯一的赫哲族村。
街津口一名,据考证原为盖金口。传说有一位名为盖金的赫哲族老人在汇入黑龙江的莲花河口居住即此称之盖金口,后来演化成街津口。街津口的赫哲族在清朝以前实行“哈拉莫昆”的氏族组织制度。清康熙年间被编入八旗。民国年间归同江县衙管理。1937年,日本人实行集村并屯后,街津口村成为一个集中区,原屯长改称部落长。解放后,1947年组建联合会。1953年成立了街津口村,1963年,建立了街津口赫哲族乡。
“街津口,街津山,峰环三面水一湾,应是地灵人杰处,不亚塞北小江南。”街津口赫哲族乡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在茫茫的林海和山川草原中,生长着人参、黄芪等数百种名贵的中草药材和紫貂、梅花鹿、丹顶鹤等珍稀动物。在涛涛的黑龙江及河流和湖泊中,盛产鲟鳇、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类,秀美的山河和丰饶的物产为以捕鱼、狩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解放前,生活在街津口的赫哲族人民不仅政治地位十分底下,而且经济发展也非常落后,教育、卫生等事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街津口的赫哲族人才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街津口赫哲族乡逐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全乡各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副、渔各业都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全乡拥有耕地3.7万亩、农机具200台套。1997年总产值2426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前1979年的24倍和21倍。1995年开始,为加快赫哲族渔业村经济发展,实施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努力现已初见成效。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现有耕地8400亩,大型农机具7台(套)、小型农机具14台(套)、捕鱼船70只、牛60头,多种经营户达12户,全村转产率达到80%。1998年全村总收入188万元,人均纯收入2850元,分别比转产前的1994年增长了4.6倍和5.7倍。
民族乡的电力、通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极大的改善了全乡的经济发展环境。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街津口赫哲族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达到70%,正在实施的街津口西部小区改造工程,将使赫哲族的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以上。街津口大桥、赫哲族风情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地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也为赫哲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乡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现有中心校1所,村小学6所。中心校现有砖瓦结构校舍1600平方米,9个教学班。在校生359人,其中赫哲族学生117人。中心校教学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是同江市乡级学校的示范校。1996年被佳市民委、教委联合授予“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今年通过了国家乡“普九”验收。乡卫生院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医护人员14名,其中中专以上学历8人。医院装备了B超、X光机等较先进的诊疗设备,防病、治病水平显著提高。
民族干部茁壮成长,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带头人和生力军。乡政府共有干部43人,其中赫哲族干部17人,占干部总数的40%,民族干部文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正在为民族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信,一个富饶美丽,和谐繁荣的街津口赫哲族乡,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百业腾飞的东北边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