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经济广播:感悟哈尼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011-11-08 22:59: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十年前他们就有了这么一个前卫的想法。这十年来,十年以后我来,他们仍然在申报,就是说漫漫的申报路,他申报了十年还没有成功。现在终于看到曙光了,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好像是旅游局还是文物总局,就把他们列为申报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这个预备项目据说去年排在第五位,今年排在第二位了,就是说希望越来越大了。这十年虽然没有申报成功,但是我认为他们的收获是非常非常大的。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来接通施晓亮的电话。您好,晓亮。
  施晓亮:你们好。
  主持人:在昨天的时候,我们由于节目时长的原因,都没有跟晓亮聊完,有很多的内容都没有聊。那我们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好了,因为实在是听得太入迷了。关于元阳梯田的你的一些看法,也包括你的一些真实的感受。
  施晓亮:今天上午为了节目连线,因为是从老县城往新县城赶的路上,我算了一下赶不到了,要找一个能够停车的地方都非常难找。我提前十几分钟前就在路边终于找到一个算是一个观景台吧,稍微宽一点,停下车,这边看到信号还是蛮好的。整个路确实是非常非常得险,路上也看到几个交通事故。这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元阳县要在1995年就要整体搬迁下来。
  我走过了很多地方,包括红河县,还有很多县份,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把县城都建在高高的山上,这样区位优势就特别特别得差。我们从新县城,1995年迁过来的这个新县城去往元阳老县城,元阳老县城现在叫新街镇,自称为梯田小镇。这个距离大概有40多公里,但是这40多公里,我要整整跑一个半小时,就是路是特别特别得难走。
  整个元阳县也就是从1995年搬下来之后,他们不光是区位优势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维好像也发生变化。我觉得就是这帮人,县里的这帮人他们的思维就会比较开阔了,他做的一件比较前卫的事情就是我十年前来的时候,2001年他们刚刚开始着手组织材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叫世界文化遗产。就把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你想想,10年前有这种意识的,居于祖国西南边陲一隅的这些边远的县份,有这种意识的还是非常非常得少。那个时候大家就觉得哈尼梯田有什么?不就是老百姓种田、种水稻吃饭的这样一些普通的山地吗?这有什么去申报的?
  十年前他们就有了这么一个前卫的想法。这十年来,十年以后我来,他们仍然在申报,就是说漫漫的申报路,他申报了十年还没有成功。现在终于看到曙光了,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好像是旅游局还是文物总局,就把他们列为申报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这个预备项目据说去年排在第五位,今年排在第二位了,就是说希望越来越大了。这十年虽然没有申报成功,但是我认为他们的收获是非常非常大的。
  通过这样的申报的过程中种种的新闻,使外地的人,云南省内的扩展到云南省外,现在全国各地都知道这个美轮美奂的哈尼梯田,知名度不断的上升。我在这一路上过来的时候,包括我走的第一站,玉溪市元江县。元江是属于玉溪和红河州交界的一个县份,我原来一直以为它就是红河的,因为它也是哈尼族聚居的一个县份。
  我十年前在元江县拍的梯田一点都不比红河的梯田差,甚至当年的县领导就会对我讲,说你不要去元阳了,我们元江的梯田,无论面积还是美丽的程度,都比它好。你就在这儿采访就行了。我也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的建议,当年确实是路况太差太差,就是来不了元阳。当十年以后我过来的时候,他们这种抱怨就更多了,从元江,还有一个红河县,他们都感觉到你同样哈尼梯田,我们都有,为什么人们一提起来都是提到元阳?甚至我上网准备资料,查“哈尼梯田”,输入这四个字在百度上搜索的时候,它竟然出来的全都是元阳梯田,就根本没有哈尼梯田。全都是元阳梯田,就已经完全都被抢注了一样。这使得周围这些哈尼族聚居的地方有点愤愤不平。但是我觉得你为什么十年前不想这个话呢?十年以前人家就有这么一种高度,就高瞻远瞩,就看到十年以后,看到未来的大方向。
  很多东西总是在平时都不重视保护,只有在消失了,消失殆尽的时候,人们才去重视。中国很多地方都在走这么一个怪圈,我觉得元阳走的这一步是非常得好。实际上,再往前说,因为它这边很偏僻,你想十年前我开着越野车都进不来,但是早在80年代,就有一个法国不知名的导演,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还没结婚,是一个电影导演,他来中国可能是来一个是旅游,一个是来寻找外景地,我说的这一段在网络上是搜不到的。是昨天晚上偶然一个机会,我去哈尼梯田又去拍日落,虽然没有拍好,但是我回来的时候,那个售票处的小伙子说我能搭你的车吗?我说行,我就把他捎到老县城。在路上他就跟我讲了这一段。他说八几年的时候,有个法国的年轻电影导演来看到之后,就认为这是人间最美丽的景象。他一年以后结婚,他和他的准新娘就来到这个地方拍婚纱。你想一对老外,很时髦的老外拍结婚照是在中国这么一个最偏僻、最贫穷,被很多人认为最落后的地方,没有人认识到哈尼梯田的价值。那么八几年这个小伙子发现以后,后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来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小伙子跟我说过名字,不过现在我连线的时候忘记了,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倒不重要,关键是一个法国小伙子,他用世界的审美眼光来看到中国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存在着这么一片他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景点。
  而这个观点就引起了当时县领导的注意,从0年代初开始他们就在规划、打造,以后县里提高知名度,整个县的文化、经济发展的定位,最后就确定下来要打造世界知名度的哈尼梯田文化。他们最后定位是哈尼文化梯田的美景。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成为这个县十年以来很少见的没有变化。常常是一任县委书记走了以后,下一任来就会否定部分、全部否定前任的定位,然后自个儿重打家伙重开张,这边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坚持了这样一个方向,现在是终有收获,为周围的这些县份所羡慕。
  说到昨天下午,我们要专门去拍日落,因为昨天下午下了一下午的雨,大半天雨,雨一停我们就又赶往坝达梯田拍日落,但是我们到的时候,发现我们已经来晚了,很多人就聚集在几个最佳的拍摄点在翘首以待、守株待兔。而看到这些在细雨中等待的这些人们,我惊奇的发现,大部分是老外。而且有几个是熟面孔,因为前天我来的时候,这几个人就在这儿。前天我说过,前天我来的时候是大于如注,暴雨中夹杂着冰雹,当然是没法拍了。昨天拍的也不好,但是这个搭我车的这个售票员,哈尼族小伙子告诉我,这些人为了拍一张这样的美景佳作,经常是在这边守候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这其中有很多老外。因为哈尼的梯田美景,它要拍出一幅大家在我的微博上看到的这些上乘的佳作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可能来十次也碰不到一回。可能不夸张地说,来一百回可能也不一定碰到一回,它需要阳光、天上的云,然后你的角度,甚至各个方面,包括当地的气候,气候就决定着你的湿度,决定着云的密度,就是很多很多的这种条件,还是时常的刮风、下雨,所以我对于能够坚持不懈的拍下这些美景来,让我们看到的这些摄影家、摄影师和发烧友们,就深深地尊敬他们。他们确实拍这么一张照片太不容易了,而且据说有一位昆明的姓周的一个摄影师,去年出了好多次作品,但是他一年有大半年是在元阳县,还不是在县城里,就是住在梯田周围的老百姓家里,每天早晚就去守候。其实按下快门的最佳时机不会超过15分钟,日出和日落的速度都特别得快,所以在此向我转发的这些照片的不知名的作者们表示我深深的敬意。正是由于他们,那些没有条件来到元阳等这些偏僻地方的人能够看到比你真实来看到的可能还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些美妙的作品。
  另外一个,我最后想说一下有关于民族文化开发的一些感受。现在还有几分钟?
  主持人:还有三分钟。
  施晓亮:那我就尽快说一下。我昨天采访到了当地的一个文化名人,这个人原来是在县里的政协史志办的主任,再往前,他是在云南大学,好像是云南大学,他学历史的,就是自秦始皇2000多年来有157个皇帝,就为当政者要总结一下这些皇帝执政的利弊,就是避免犯他们的一些过失。但是当他毕业之后就发现,他学的这些根本学无致用,没法用,那么他就转入对本民族哈尼文化的研究。他前几年已经退休了,今年已经六十三四岁了,他退休了以后,他就感觉到可做的事情更多了。三年前云南一个最大的旅游集团,叫世博集团,就是昆明的世博园,世博集团就把它作为一个旅游的后备储备资源,开始开发元阳的梯田,把卢朝贵(音)聘为总参谋,让他给这些小伙子、给这些年轻员工讲梯田文化、讲哈尼的文化,起码让这些导游们对游客来讲,不至于说外行话。三年后,有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小伙子、小姑娘们,都一定程度上熟练掌握了哈尼文化,能够比较准确地传达。但是老先生对现在的这种状况是很不满意的,他为什么不满意?其实他认为他就对我们说了句话,元阳的哈尼族他们居住的传统的民居,老村寨是蘑菇房,他们的衣食住行是什么什么样子的,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就说这个蘑菇房,你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整体的村,像我前几站说的拉祜族的景迈大寨、藏族这些老曼娥的村寨,很难保留到他们的这种程度,已经完全建成砖混结构的水泥楼房了。政府为了有一点哈尼族文化的味道,就开始在水泥房顶上加上一个草屋顶,然后把这些墙的外表用泥巴样的颜色,土黄色把它粉刷了。老先生就对这一点就感觉到很不理解,说你以为把楼房上加一个小草顶,把墙壁刷成泥巴色,这就是哈尼族的蘑菇房吗?错。这会给人一种很错误的信息,说你哪怕仿建,你建一些原汁原味的,哪怕像博物馆一样的那些标本,让人们知道,让后代知道哈尼族是怎样生活的。他前一段时间也是到了西双版纳去参观我说过的橄榄坝的傣族风情园以及野象谷,他对那边的游客的数量是非常惊讶、非常羡慕,说我们这边一个月的游客量不如他们一天的。所以说什么时候能够达到他们那种水平?除了这种区位的差别以外,他认为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老百姓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这种积极性,他跟我的观点是一样的,傣族的风情园是因为公司+农户,让老百姓从民族文化中切实得到好处,因为这种民族文化,他们每家每户可以赚到二三十万甚至七八十万,老百姓才有积极性去保持自己的民族的传统,保持自己的居住、服饰、饮食、歌舞等等原汁原味的文化。而这边就是公司、政府带农户,就是公司里边挣的钱,有很大一块是交到政府里边去了,而老百姓得到的实惠现在还是非常非常得少。所以说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并不高。时间快到了吧?
  主持人:是的,时间基本上快到了。
  施晓亮:那我就说一下,今天我会赶到昆明,我的行程计划有非常大的改变,从昆明会取消几个站,本来想到昆明下面的一个县,富民县还要进行详细的采访,包括哈尼族在大陆上还有一个分支去采访,但是这些都不能成行了,因为9月10号是在贵州的凯里,也就是黔东南州要过苗族的春节,苗族的年,而且今年是一个大年,当地的媒体和政府他们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定要提前9号要赶到,要跟苗族一块过这个盛大的年。我们刚跟哈尼族过完了年,吃完了他们的长街宴,我知道,我曾经去过几次,苗族的这个年是非常非常隆重的,比哈尼族要隆重得多,而且他们那边有一个雷山千户苗寨,整个两座山头上两座像女性乳房这样紧挨着的两座圆圆的山头上,遍布几千户苗族的传统居住的老宅,非常壮观。而在这边居住着几万的苗族百姓,他们要过一个原汁原味的苗族的大年,我们争取在苗族大年的除夕夜赶过去,所以会压缩途中的一些其它的采访。我觉得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抓到最经典的带给观众、带给听众,这是非常值得的。
  主持人:是的,我们也跟随晓亮告别了哈尼族的美景,马上就要进入热辣的苗族信念了,所以说我们有更多的期待。也希望大家能够登录到大众网来关注晓亮的文字和图片,晓亮的新浪微博的用户名是“施晓亮56”,当然还可以登录到腾讯微博,也就是施晓亮的实名微博去关注晓亮的图片和文字。好了,就这样,晓亮,我们明天见好吗?再见。
  施晓亮:好的,再见。
  主持人:谢谢晓亮,再见。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