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物质文化遗产

2011-12-12 11:18: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基诺族;父系氏族;茶法;基诺语;物质文化遗产;基诺;竹楼
[提要] 基诺族人民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是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意为“跟在舅舅后边”或“舅舅的后代”,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或“尊敬舅舅的人”。

  综 述

  基诺族人民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是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基诺族有18,021人; 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共20,500人。其主体大约有10,000余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约622.9平方公里的基诺山(攸乐山),少部分散居在基诺乡的四邻山区,主要有景洪县的勐旺乡、勐养乡、勐罕乡、橄榄坝乡、大渡岗乡和勐腊县的象明乡、勐仑乡等地。

  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意为“跟在舅舅后边”或“舅舅的后代”,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或“尊敬舅舅的人”。

  基诺族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可以分为基诺、补远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词汇差异比较明显,语音、语法也都存在分歧。所以,两个方言区的人用基诺语通话有一定困难。没有文字,过去多靠削竹、刻竹木记事。因受傣族影响较深,故傣语的借词很多,特别是毗邻傣族地区的基诺族,还兼用傣语。1949年以后,基诺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语借词大量增加,在使用母语的同时,社会活动中通用汉语汉文。

  有关基诺族的族源,学术界尚无明论。与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有关洪水和兄妹成婚以繁衍后代的传说。根据脍炙人口的口碑传说,基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的一座海拔近1,900米的高山,现在称孔明山。传说基诺族的始祖玛黑、玛妞为了繁衍人类,不得以兄妹成婚,靠着创世神阿嫫杳孛的帮助,战胜了困难,繁衍了后代。在基诺族的传说中,玛黑、玛妞生的三对男女分别结为夫妻,后代成为三个支系:乌尤、阿哈、阿细。他们在迁徙的途中,各自找地方安居,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周围居民融合,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基诺族。

  生产文化遗产

  采集

  基诺山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边缘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优异的自然生态,是我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一块宝地。这决定了采集是基诺族最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基诺人常说,没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没有菜吃的女人害羞。可见,在基诺人过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猎,吃菜靠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任何一个基诺妇女,在劳动之余,总少不了在箐边林中采摘些野菜野果,作为日常必需的菜蔬。而现在,上山劳动之余顺带采集也是基诺人普遍的行为方式。

  基诺族采集的食物大体可分为块根、野菜、竹笋、山菌、野果、昆虫、鱼蟹等七大类。采集使用的辅助工具十分简单,就地取材,使用简单的竹木器,基诺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

  狩猎

  在基诺山原始森林多层次的交错中,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基诺人熟悉森林的动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按照他们对动物的自然分类法,所有的动物分为3种,即梢、合、厄。基诺族使用的狩猎工具多数是自己制作的,如扣子、扑笼、夹子、弯弓、跳签、压木、弹弓、弩箭、地弩、弓箭等等。火枪的使用,是狩猎生产力显著增长的标志。但早先他们主要采用的是下扣子、支压木、置地弩、拉弯弓、下竹签、设陷阱、枝条粘、围猎等狩猎方法。

  下扣子——就是设圈套的意思。在基诺族的狩猎中,下扣子是一种常用的狩猎方法。扣子是用竹篾编成的活扣。使用扣子多半是捕捉鸟类和松鼠类小动物。下扣子的地点一般是根据所要捕捉的猎物而定,在它们喜欢采食的植物或山箐间的过口附件安置。基诺族几乎人人会做扣子,但在制作程序和材料选择上都有差别,种类丰富。常用的扣子有连环扣、甩扣、脖扣等。基诺人平时上山打猎或去山地耕作时,一般在沿途下几个扣子,回来时就可以带回几只小鸟或松鼠。秋收时节,地里的庄稼成熟之际,是基诺人设扣子的最好时期。一般说来,基诺族下雀多用扣子,捕鼠常用地夹子、藤夹子。

  支压木——也是基诺族捕野兽的一种方法,至今仍保留着这种独特的狩猎方法。压木有大有小,对付小动物的压木,是由凹月形的槽扣有一定重量的木棒组成。猎人在动物必经的地方放置压木,压木的凹月槽中中段处挖一个小孔,装上机关。机关与牵绳相连,绳的一端悬起木棒。只要有兽踩上机关,牵动绳子,木棒就落下击中动物。对付熊、虎、鹿等大野兽,所用的压木往往是一根几个人才能抬起的大木头。只是压木所压的范围始终有限。所以,先要人为的把周围的道路封住,仅留下一条通往压木的道口。捕压大兽的机关很重要,基诺族使用双柱支撑,用木梢将支撑柱稳住。一旦机关被踩中,木销就会脱出,导致支撑柱跌落,压木随即坠下击中野兽。

  弩——基诺族使用弩来获猎野兽是普遍的,弩是他们随身携带之物。弩有弩身、弩臂、弩弦、箭槽、弩机等部分组成。弩身是用材质坚硬的树木所制。弩臂的好坏代表着弩的特色,弩臂要选树干纹理流畅、直而少节的材料,经过烘烤蒸煮,再按传统形状弯曲定型,定型后削制、修整、磨光后方成。弩机是弩是否准确的关键,可控制弩箭的方向,一般用硬木制成。弩弦用牛筋制成。弩箭杆一般用硬竹削制。

  农业

  基诺族以农业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

  砍地——刀耕火种的第一步是砍树开荒,时间大约在农历的一、二月间,要选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长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员先砍3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头。据说在女始祖阿 尧时代就开始种姜和芋头,而且这两样东西都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所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全寨长老砍地三天后,全寨各家才开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样要栽姜和芋头。

  烧地——砍地后,约半月左右,树木晒干,便进入烧地。烧地前,首先要砍一圈防火线,防止山火蔓延。烧地那天,全寨在寨父寨母带领下,聚集在地头山顶上举行祭祀仪式。即砍两棵树,绑上“达溜”,栽在山顶上,然后杀狗、公母鸡各一只,念完祷词后,将鸡狗煮熟共餐,开始烧地。各村基诺族烧地按姓氏烧。点火则要请外姓人点。给点火人的报酬是祭品狗腿一条、鸡脚一条。点火烧地之前,点火人要念祷词,念完后就用火把点火,各小家庭也就点火烧自己的地。

  搭窝棚——砍地、烧地后,就在地中搭窝棚。窝棚有两种搭法:一种是两根柱,上搭横木,搭成偏厦。另一种立六根柱子,中间两根高,其余四根低,搭成房屋形式。窝棚由各家盖,盖好后,各家举行祭窝棚仪式:窝棚前栽两棵树桩,各绑一竹编的“达溜”,同时立三棵酸枣果树,树杆上刻上龙图案,然后杀鸡,把鸡血涂贴在树杆和“达溜”上。窝棚的柱子脚洞内放铁渣、竹鼠头骨,基诺族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把地下的恶鬼赶走。

  播种——搭窝棚的第二天开始播种。先种棉花,种完棉花后种稻谷。撒种前都要由村寨长老先举行祭祀仪式,念祷词,意思是请地神保佑庄稼长得好,请已逝去的父母守卫着庄稼,不要让鸟雀来吃。祭祀时还要杀鸡。种棉花时杀白公鸡,意思是白鸡飞了,棉花开了;种稻谷时杀红公鸡。杀公鸡都要看卦,预卜庄稼的丰歉。播种要选择吉利的日子。播种时,男人用点播棒在前面打洞,妇女跟在后面撒种。棒起种落,两个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一般是地头种饭谷,靠菁边、水边的地脚种糯谷。地棚周围要种金荞、鸡冠花、芋头、生姜等。

  田间管理——居住在基诺山区的基诺族在棉花除草时要杀白鸡祭祀,祈求棉花多开花,多结果。稻谷长到一尺多高时要杀鸡、扎“达溜”祭祀,祈求地神保佑庄稼不要遭灾害,秋天获得大丰收。若遇到干旱天,便要举行求雨仪式。求雨在龙潭旁举行,杀猪,做饭、菜,备酒并扎“达溜”祭天、地、云、雾神,祈求下雨保庄稼。然后在村寨长老带领下,参加祭祀的人要卷裤挽袖作下水状,用锄头和撮箕把水瑭内的烂泥挖出。

  服饰文化遗产

  砍刀布

  基诺族妇女善于纺织。当你走进基诺山寨,随处都可以发现:在村头寨边或田间的小路上,一个个基诺族妇女无不用纺锤捻着线,两只灵巧的手时开时合,时上时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间就化为一根根均匀的银丝。基诺族的布料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 ”。织布时,妇女席地而坐,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操作时用双手持梭来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如此周而复始,一块漂亮的“砍刀布 ”便织成了。

  妇女服饰

  基诺族妇女身材苗条,服装剪裁得体,颜色协调,使人显得既庄重又活泼。她们上身穿穿着蓝、黄、红、黑色无领对襟短开衫,开衫下部用红、黄、绿、蓝、黑、白布条拼成横条花纹或绣少许图案花纹,两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对称的各色条状花纹;开衫里面穿一件鸡心形胸兜,有的上面装饰着条纹花或绣花图案,有的饰满各种颜色的珠珠或各种形状的银饰品,胸兜闪闪发光,更使人容光焕发。下身系镶红黑边的开合短裙,近几年也有仅穿长裙的,裹绑腿赤足。

  尖顶帽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女子,不论是未婚的还是已婚的,头上都要戴一顶白底黑纹花的三角尖顶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边上镶上红、黑等色彩的花边。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缝一块方形红布,绣上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裤腰的两道缝口处要开三寸长的两个口子。

  白砍刀布小褂

  基诺族的男子爱穿无领对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小褂背上缝着一块约有六寸见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绣着一朵圆形图案的花,周围有放射状线条,似太阳光芒四射。有的还在圆形图案旁加绣兽形图案或花纹。基诺族称这块绣花黑布为“波罗阿波”,汉语意为太阳花或月亮花。

  男裤

  男子下身着白兰色裤子,裤腰两侧各开约十五公分长的口子,并缝上一块四方形的黑布。

  包头

  青年男子包黑色包头,包头布的末端插着一朵用彩色丝线穿着红豆子、绿壳虫翅膀做成的花朵,这是他的恋人送给的珍贵的信物和装饰品。

  长发长辫

  补远区的基诺族男子留长发,编成一股长辫,有的长辫垂到腰部,缠黑布包头,过去补远寨基诺族的服装与基诺山区的大致相同,现在则多穿汉式服装。

  耳环

  在基诺山寨,很少看见不戴耳环的人,即使是男子汉也如此。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环,耳环多为空心的软木塞或竹管,一般不是在耳垂上挂上一个粗大的耳环,就是在耳环眼里塞上一个纸卷,很有民族特色。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耳环眼。一般的耳环眼人略比针眼大一点,基诺人的耳环眼却较大,初见时令人吃惊。原来,那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否的象征!他们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就越得到人们的爱戴;反则,就是懒惰、懦弱。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喜欢互相赠送花束,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年轻人长到十五、六岁时,当他们耳朵孔里插上芳香美丽的鲜花时,就标志着可以谈情说爱了。

  染牙与文身

  基诺族还喜欢染牙,这也是一种美,染牙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槟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嚼食,时间久了牙齿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这种方法染的牙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另一种方法是把燃烧的花梨木闷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涂在牙齿上。受傣族影响,基诺族也有文身的习俗,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进鬼寨和祖先会聚,只能当野鬼,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爱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经验者来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纹与衣服上的边饰图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纹有动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这种方法是年青姑娘们谈情说爱或结婚打扮时喜用的办法。1949年以来,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迷信思想的消除,文身绣脚的习俗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文化交流的广泛,汉族时装也成为基诺族青年人喜爱的衣着。

  挑花

  妇女从小学挑花,常用彩色丝线在胸兜上、筒帕上挑出各种植物、云彩、江河的图案。

  雕刻

  男子喜欢雕刻,常在耳环木上、镰刀柄上、背东西的背板上、三弦柄上、口弦上雕出各种植物叶子和房屋的形象。他们还善于做篾活,能把蔑削得又薄又滑,编成精美的槟榔盒、烟盒、针线盒、手饰盒、钱盒、酒杯盒等,家庭中用的篾桌也是自己编的。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