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经济广播:在中印交界处走访珞巴族

2011-09-15 19:28: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在西藏除了藏族以外,还有两个独有的民族,我们在西藏就是采访这三个民族。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是我们内地的听众朋友们所非常非常陌生和不熟悉的,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门巴族前两天,就是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到达了门巴族,它是在米林地区的米林县下面的一个民族乡。我们在他家里共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我们昨天下午又驱车百多公里,他俩离得并不是很远,然后到达了十年前我采访过的珞巴族。
    主持人:您好,晓亮。
    施晓亮: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在中国的最偏远的一个地方,在中国和印度交界的,这边也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我们在珞巴族地区聚居的地方,在珞巴族的家庭里向听众朋友们问号。
    主持人:珞巴族的家庭里面。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施晓亮:门巴族和珞巴族是在西藏除了藏族以外,还有两个独有的民族,我们在西藏就是采访这三个民族。门巴族和珞巴族,都是我们内地的听众朋友们所非常非常陌生和不熟悉的,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门巴族前两天,就是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到达了门巴族,它是在米林地区的米林县下面的一个民族乡。我们在他家里共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我们昨天下午又驱车百多公里,他俩离得并不是很远,然后到达了十年前我采访过的珞巴族。
    珞巴族它是中国唯一的一个,米林县有一个叫南伊珞巴民族乡,南是南北的南,依就是秋水伊人的伊,南伊乡。当年我是在南伊村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是当时珞巴族第一个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乡里的副乡长。这一次过来再联系这个副乡镇,时隔十年以后,他已经提拔了,提拔到地区里面某一个单位。我们打电话的时候,因为中秋节放假三天,提前没有联络上他,我们到达他家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他的父母家,回到地区里边上班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再打扰他,让他回来。我们今天下午将会赶回到林芝地区,也会和他见面。昨天晚上我们就在现在的乡领导乡长、副书记的介绍下,还是来到了一个非常正宗的珞巴族的家庭。这个地方是南伊村再往前面更靠近印方的一个村庄。
    南伊乡这个乡镇是我见过的中国最小的乡镇,它就只有三个村,一个叫才召村,人才的才,号召的召,一个是南伊村,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我处的这个村,这个村叫什么名字,我现在没看资料,记不太清了。这个村庄现在已经发展旅游业发展得非常非常好,这边前几年已经把整个包括南伊村和这个村在内的深沟,叫南伊沟,把它开发成旅游。这边有中国最原始状态的一个叫海洋性气候的自然风光带,我们到达这个地方,所有的队员都一次一次地发问,这还是西藏吗?这还是西藏吗?我们竟然在昨天下午到达南伊沟,在这个12公里的风光带上行车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到达云南西双版纳的幻觉,因为只有在西双版纳原始丛林里才有的这种气生根的现象。就是从它树冠的树枝上,因为空气太潮湿,它就再生长出一些虚根来,就是这种现象竟然出现在西藏地区。所以说真不愧是西藏的江南,它的气候非常湿润,湿润到好像空气中就都能够凝下水来。
    这个话题扯远了,刚才石头问这个家庭是个什么样的家庭?我说这个家庭是个非常非常有代表性的珞巴族的家庭。珞巴族应该来讲是中国之最,他是中国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上次来的时候的统计数字是2312人,他是最少的一个民族。但是有关于对这个说法,当年我采访过的珞巴族的副乡长叫格桑罗布,他很不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我就要费一两分钟来介绍一下米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政治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年轻人都不太熟悉,但像我这个年龄再往上的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叫“麦克马洪线”。
    我们中国所谓的960万平方公里,就是到达西藏的最偏远的这个地方米林县,实际上在中国地图上是很完整的,但是有这么一条蛮横的麦克马洪线,就拦腰自西向东把米林县切了10万平方公里去。这个10万平方公里,在地图上是属于中国的,但是实际上从1964年以后就实际是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我们称为叫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叫珞瑜地区,珞是珞巴的珞,瑜是周瑜的瑜。这个珞瑜地区实际就是叫印占区,或者叫印控区。在高山河谷的天然屏障下,把它分成了南北。北边就是这边现在的米林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米林县,南边印度称为叫北方特区,就相当于一个省,叫北方省。
    再往前说,我手头没有资料,大家可以查一下,这个麦克马洪线好像是1964年在世界上著名的希姆莱会议上,英国和印度密谋,蛮横的单方面就划定了这条麦克马洪线,把中国的领土切走了10万平方公里。那个时候中国正在忙于抗战,就没有精力去管这个麦克马洪线。等到我们抗战结束以后,印方已经实际控制了这个珞瑜地区。我们曾经有一场中印的战争,我们称为叫自卫反击战。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大批的珞巴族就像山东沂蒙山区的老百姓推小车、当民工一样,他们为自卫反击战的解放军当民工,驮运枪支弹药。等到战争结束,解放军撤回来的时候,有一部分珞巴族的群众就跟着解放军回到了麦克马洪线以北,就成为今天的珞巴族。但是绝大多数的珞巴族,就是现在中国米林县境内的珞巴族,他们的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绝大多数是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我们称之为珞瑜地区,印度称之为北方特区的这么一个地方。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长达半个世纪来,他们无法取得任何联系,也不能走动。
    话题回来,我们现在所处的珞巴族的家庭,两个家庭的父母,他们都是生在中国,从来没有回去见到过珞瑜地区的亲戚朋友,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印控区。据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说,她的爸爸妈妈是1962年来到中国,就是来到现在的米林县的南伊沟,在这边定居下来,生下了她。而她的老公的父母也大约是在这个时间,因为种种的原因,包括中印的矛盾、包括当地士族的封建婚姻,他们逃婚,就类似于这种男女青年的私奔,然后也逃过了麦克马洪线,来到了现在的米林县。
    就是现在这个米林县的珞巴族,现在大约的人数是3000人左右,所以我回到那个话题,当时的副乡长格桑罗布,他是珞巴族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对这个统计数字,把珞巴族统计成中国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他是很不同意的。他认为既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现在的地图还包括印占区的珞瑜地区的话,那么生活在现在珞瑜地区的大约三四十万珞巴族,尽管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人口统计,但是这个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我们不应该把珞巴族作为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个人是非常同意他这个说法的。即便现在这块土地拿不回来,但是拿不回来不等于以后不拿回来,我们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说到这个,因为珞巴族名义上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他就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格外的关怀。我们昨天在入住南伊沟这户珞巴族家庭之前,先到达了一个,它整个乡镇是三个村庄,其中有一个村庄是样板村,就叫才召村,这个才召村是因为胡锦涛同志在西藏主政期间专门来这边看过,看过这边的珞巴族,因此这个村庄就得到了格外的照顾。我们去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村庄就像我们在途中看到的西藏川藏公路沿线那么多政府出资建的高标准的别墅的农民房一样,这个村庄全部被规划为高标准的、有珞巴民族风格的,他们叫安居工程。每家每户大约是350平方米左右,外表完全是用原始的、没有扒掉树皮的树干来作为墙壁,内部的装修相对来讲是非常豪华的,而且他村里边有非常大的一个广场,有珞巴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展览馆。我们到达一个家庭里去参观的时候,因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是为数不多的能唱珞巴传统歌的老太太,72岁了,还是非常健康。为我们现场演唱了一段珞巴歌。但这个珞巴歌,我体会到有点像我们在东北,大家还记得吗?赫哲族的伊玛堪,它是现编现唱的,它也是现编现唱,当然我们听不懂了,有一个乡党委副书记也是这个村子的人,珞巴族,27岁的小伙子,叫尼玛,他给我们翻译说,大体的意思就是,这个老太太唱的是我活了这么多岁,70多年了,然后感谢党、感谢政府,正是因为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偏爱、关怀,我们珞巴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这个老人事先我们没有联络,没有事先的策划,去了之后就直接进入拍摄状态,没有任何的彩排、演练,她现场编曲。看来生活在边境地区的珞巴人民和门巴一样,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这种政策的关怀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怀德的。主持人,还有几分钟?
    主持人:我们基本上时间到了,我们想知道接下来你的行程是怎样的?
    施晓亮:我想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明天在途中再说吧。
    主持人:好的。
    施晓亮:今天珞巴族是我们在西藏地区采访的最后一个民族,采访完了之后,下面的行程我们就比较艰苦,也可以说是比较精彩。因为我们离开米林地区以后,就要沿着川藏线一直往东走,大方向是云南,川藏线再汇到滇藏线,滇藏线就是去云南这条线。这一次行程,我们把四条进藏线中的三条,川藏、青藏、滇藏就全部走了,大约是在四天左右以后,我们将到达下一个采访地点,云南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这个地方生活着非常传统、原始的藏族的人民,我们将在十年前的一个采访对象家里,小中甸他传统的藏式幢房里享受到藏族人民最真诚、最热烈的款待,体验他们传统的民俗风情。主持人,就这样。
    主持人:好,又让我们的思绪飞到了西藏。我们谢谢晓亮,也希望大家能够登录到大众网来关注一下晓亮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当然我们每天的连线,在大众网上也可以在线收听到的,谢谢晓亮,再见。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