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 10:13: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网黎族的手工业到近代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没有出现专职的手工业匠人,多数还属于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生产主要在农闲季节和空闲时间进行,生产规模小、工具简单,产品主要供自己使用,仅少数用于交换,出售。
黎族的手工业种类,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修理枪枝、家具制作等。
焙烧陶器
木器制作
黎族的木器制作历史较悠久,不少黎族男性都懂得简单的制作技术,能够使用锯、凿等工具制作牛车、犁架、木耙、榨油机等,至于生活用具如板凳、桌子、木盆等,能够制作者也不少,房门、木床、窗等会制作的人就相对少些。
这些木器的制作过程都相对简单,质量也较粗糙,木器主要为自用。但也可请村里手艺较好的人帮忙制作木器,一般只管饭,不另给工酬。
造一辆牛车大致需费工8天,也有不少人自购木料,去请外地的汉族工匠来造。榨油机的制作与安置情况是:先竖两根大柱于地上,两柱之间相距约0.7米,在柱中间位置凿一个长方形大孔,两柱的孔相对应,另用两块长约1米的厚木板,一上一下彼此相叠,两头削小,横放在两柱之间,使两头插入两柱的长方形孔内,上面的一块木板平滑,下面一块木板的内面则挖有圆形的沟槽,供集油流动,另凿一小孔与沟槽相通,供油流出。还要加工一些四方锥形的木楔。榨油时,将原料放入两块木板中,利用楔子挤压的原理,将油挤出。
有一种斗状谷仓,用木板加工而成。谷仓设计颇为合理,上大下小,表面打磨光滑,可防止老鼠侵入仓内。
黎族的木工手艺,基本上都是向附近汉族地区学来,黎族地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当地的木器制作提供了方便。
编织与雕刻制品
竹编方形谷箩
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竹子在村前屋后,山上地边到处都有种植,在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还有其它可供编织的原料。近年来,由于藤制品的日益走俏,已经开始人工栽种藤类植物。
黎族的竹编生产尚未与农业脱离,各家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进行,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及冬季瓜菜的大量种植,对竹筐需求的剧增,黎族地区开始出现一些以竹编为主业、兼营种植的农户,专门编制用于出售的竹篾器。
竹篾器对于黎族来说应用很广,种类也较多,主要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常见的竹制品有竹筐、竹席、竹筛、竹篓、竹床、竹盒、鱼篓、簸箕、竹筷、竹筒、竹笠等。在这些产品中,有编织非常精细的上品,也有非常结实、粗犷的生产用具。那些精细的日用品,如竹笠等,不但是用剖刮得很细、表面很光滑的竹篦编成,而且还编有一定的图案花纹、染上色彩,工艺价值颇高。当然,与黎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大量的竹编制品工艺还是比较粗糙,但使用价值很高,如装运冬季瓜菜的竹筐、装钩刀的挂篓、磨稻谷的谷砻等。
在房屋建筑上也有用竹编制品的地方,黎族群众将竹子破开后,用其编织成墙壁,编成粗竹席,用作铺盖茅草的房顶支撑层。
黎族有用露蔸叶编织的习惯,露蔸叶有其纤维较长、韧性较好的特点,从而成为编织的好材料。将露蔸叶割下来经水泡,捶去表面的物质,纤维晒干后,即可用来编织草席、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黎族地区盛产红、白藤,用红、白藤编制的工艺品颇为有名。早在唐代,海南的藤器就被用作呈献朝廷的贡品。用坚韧、光滑的藤皮制成的各种工艺品,不但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黎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采割野生藤竹编制箩筐、畚箕、谷围、斗笠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