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22:14:00 我要评论
孟学祥 雷远方 胡卡妮 张兴涛 来源: 贵州日报一路上都能看见崭新的瓷砖新房,还有几户正在建设中。乡亲们说,这都是打工带来的变化。寨子里除了修房的施工声,还有节奏强劲的流行歌曲,让这个村寨显得并不宁静。此时甲翁小学传出阵阵古朴的鼓声,透出别样韵味。
为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孩子们正在排练猴鼓舞。随着鼓声的节奏,手拿两根棍子的孩子们模仿猴子的动作,跳跃翻腾,或单打独斗,或相互嬉闹,并不时发出“嚎嚎”的叫声,动作敏捷,俏皮欢快,滑稽幽默。平塘县文化局史副局长介绍:“这是丧事舞蹈,欢快的表演是为了安慰失去亲人的家庭。”
鼓控制舞蹈的节奏,敲鼓的学生叫石治健。他不但负责敲鼓,还负责教其他的学生跳舞,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个猴鼓舞好手,还曾经远赴上海表演。如今父亲和村里大多数壮年人一样,外出打工,他就担负起了“舞蹈老师”的职责。石治健说:“从小,爸爸就在家里教我打鼓。”每当他的鼓声响起,学校低年级的孩子总喜欢围在他身边,高年级的孩子则自己就跑到操场上舞蹈,甚至“参乎”到学校的正式排练中,这让学校不得不组织猴鼓舞的第二梯队,以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
猴鼓舞生于毛南族,鼓点犹如“密码”非常复杂,要“解码”自然并非易事。学校老师们津津乐道着一个故事:“哈哈!县里曾经来了个搞音乐的人,在我们村足足学了三个月,才学会我们的鼓点。”甲坝村是猴鼓舞跳得最好的毛南族村寨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组织了一支猴鼓舞队伍到上海演出,长达两年时间。前几年,附近建立了一个毛南族风情园,石治健和村里的几个小朋友也被选中,在课余时间去做表演。
学校的小朋友们大多没见过猴鼓舞,老师们也只是小时候见过。学校的负责人石继荣说:“以前经常看到村里有人跳,后来没看见了。现在也是因为政府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学校组织起了猴鼓舞队伍。”其实,村里40岁左右的人基本都会跳猴鼓舞,但这些人大多在外打工,石继荣:“前几年,我们学校的房子是村里唯一的瓷砖房子,现在村里的好房子越来越多了,都是打工换来的。”
打工带来的不仅是新房子、流行歌曲等,还有观念的变化。史副局长介绍:“以前,这个村寨还是比较封闭,要想看猴鼓舞,非要和村民们喝上两杯,交上朋友,才有可能。现在,村民们都非常热情,而且也越来越懂得民族文化的价值。”猴鼓舞所用的铜鼓是村民们的宝贝。可是,以前经常有外地人来平塘的毛南族村寨里收购铜鼓,也有人以几千元的价格成交过,现在已是后悔莫及。石继荣感慨:“以前还觉得不值钱,现在再多钱也不卖了,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啊。就像我们的猴鼓舞一样,以前只是我们自己的娱乐,没想到政府这么重视,我们自己更要保护了。”从不认识,到逐渐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在村民们心中重新定位。
孩子们已经担负起了猴鼓舞的传承与兴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身上流着毛南族的血液,他们和父辈一样对猴鼓舞有着独特的情结——自觉地学习民族舞蹈。但与父辈相比,他们更乐于向外人展示,记者数码相机的镜头一度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让我们看看,拍得怎么样呀?”已经是放学时间,孩子们都没有离开学校,有的在排练,有的在看排练……
源于母子亲情的舞蹈
传说,在一个林木茂盛的毛南族村寨有一户人家,丈夫早亡,妻子带着三个儿子艰难生活。一天,最小的儿子在山上吃了很多野果,觉得头晕,迷迷糊糊掉进了一个山洞。
洞中有一群猴子,小儿子与猴子一起生活。饿了就吃猴子采来的野果,渴了就喝洞中泉水……天长日久,小儿子学会了猴子的语言。而母亲却因为小儿子的失踪哭瞎了眼睛,10多年后去世了。出葬那天,法师用铜鼓祭祀,被正在和猴子一起玩耍的小儿子听到。顺着鼓声找到了自己的家门,突然勾回了儿时的记忆,却只能发出“嚎、嚎”的叫声。只见他捡起了一个空树筒,用兽皮蒙上,边敲边叫,泪水不停地流出……村民们这才明白,失踪10多年的小儿子回来了。
猴鼓舞就是根据这个母子亲情的传说演化而来。每当有亲人去世,大家便敲响铜鼓,跳起这个舞蹈来悼念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