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4 11:07:00 我要评论
娜日斯 来源: 中国达斡尔族
柳蒿芽
柳蒿芽,达斡尔语称“昆米乐”,是达斡尔人从小酷爱食用的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达斡尔族,人们说它是达斡尔人的象征。反映达斡尔等民族生活的本民族作家作者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柳蒿芽味。达斡尔族文学的特质之一“柳蒿芽”文学,随着达斡尔族“柳蒿芽”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
柳蒿芽,遍布大兴安岭南北、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河边、江沿的红柳丛中,为生活在农村、山区、牧区、城镇达斡尔人的饮食增色,成为这个民族主要的饮食习俗。达斡尔人分布特点是小聚居、大分散,主要集中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郊、鄂伦春自治旗、齐齐哈尔市郊、嫩江流域(以上地理环境为山区和农村);鄂温克族自治旗(牧区)、新疆塔城地区(农牧区);以及散居于祖国北方的城镇。尽管达斡尔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但是他们的嗜好,对柳蒿芽的特殊钟爱之情是共同的。这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强烈地体现在达斡尔族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达斡尔族的民俗和民间文学中浓郁的柳蒿芽味是“柳蒿芽”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民俗事象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达斡尔人喜食柳蒿芽习俗的形成,首先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长柳蒿芽,为达斡尔人民世世代代的采集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场地,二是因为整个民族喜好柳蒿芽微苦浓香的特殊味道,三是达斡尔族对它有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内放芸豆——体现出这个民族很早就从事的农耕特点;放猪肉、鱼片、肥肠——从事家畜饲养、渔业生产的特点;或者放进牛、羊肉、狍子肉等,体现出牧业、狩猎业的特点。据载“十七世纪,……达斡尔人居住在阿穆尔河左岸……是定居的民族……从事耕作、畜牧和渔猎。”([苏],达斡尔斯基《古代黑龙江沿岸地区》)总之,从这特殊菜肴中可窥见达斡尔族多种经营的生产习俗。达斡尔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的习惯流传至今不衰,表现出这种民俗事象顽强的传承性。清朝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芽,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可见柳蒿芽为达斡尔人食用的文字记载至少有三百多年了。
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由这种饮食风俗形成的民俗特点就更是丰富多样了。每年春天它先天其它蔬菜而长,远看很象艾蒿,但柳蒿芽表皮光滑明净,翠绿水灵。它过了端午节长高,枝干开始梗硬,就过了采期。达斡尔人掌握它的生长规律,每年春末夏初,由老妇人事先同村里人约定统一时间,带领姑娘、媳妇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轳四到野外摘采。妇女们在家里憋闷了一冬,这时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共叙家常,互诉衷肠,心中的话儿,嘴上的歌儿随着鸟语花香飘荡在原野上。在这种场合,谁不心旷神怡,开怀说笑啊。达斡尔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是较强的。不同莫昆(部族)的人碰到一块采集要互相谦让。如果不遵守规矩,会受众人责怪。因此人们共同遵守本族规矩,以团结为重,尊重和爱护这个集体。“可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性格。”(《别林斯基论文学》)达斡尔族这种传统习惯是这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俗,正在继承和发扬。这种维护集体声誉,共同采集柳蒿芽的独特风俗是几千年来共同形成的,而且表现出民俗的变异性;采集柳蒿芽今天已经带有新鲜色彩——春游。这就不仅仅是妇女们的活动了,而是扩大了阵容,全家老少都去,他们边采集边娱乐,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松弛一下工作和劳动的紧张情绪。生活在乡村的达斡尔人采柳蒿芽随手可得,而城镇的达斡尔人就不易采到了。但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坐上汽车、火车到郊外采集。而采不到的就写信向家乡索要,甚至不远千里回家乡品尝。城时还有在节假日互相邀请亲朋好友吃柳蒿芽的习惯。这样不仅为节日增添了乐趣,也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团结。这些都是教育后代不忘记达斡尔人良好风尚的有效益方式。柳蒿芽不只是做成汤菜,而且能做凉拌菜、菜馅等美味佳肴。人们常常是专吃柳蒿芽,而忘记主食稷子米干饭、苏子饼等。柳蒿芽还有健脾开胃、解毒消暑等功能。过去远离家乡出征的士兵,母亲常把晒干的柳蒿芽搓碎装进布口装,让儿子随身携带。他在想念家乡或酷热难当时,冲水喝下,缓解了思乡的感情,心中和身上的燥热也消除了。达斡尔人尊崇柳蒿芽,姑娘们还把它装在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里送给情人,做定婚信物……达斡尔族儿童们从学会用筷子,就开始吃柳蒿芽。老人给孩们讲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达斡尔人心目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人们对它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益加深。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的心理扎下了根。达斡尔人离不开柳蒿芽。
民间流传许多有关柳蒿芽的故事。在《柳蒿芽救了我们》的传说里,讲到三百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土地的坚强信念,与沙俄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清朝皇帝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在外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都生长的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因此达斡尔人称它是“救合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浓香微苦的味道里,饱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苦难与欢乐啊。达斡尔人对它的真挚感情是从苦难的历程中培植起来的,是不可磨灭的。又在传说《梦罗与希兰》中,说清朝设置的驿站卜奎(达斡尔语力士、角力,齐齐哈尔的前称),曾是达斡尔人举办“敖包会”,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的胜地。达斡尔猎手楚罗,端起未婚妻希兰给做的一大桦皮筒柳蒿芽菜,接过几张苏子馅饼,几大口就吃干净了。情人深情地相望,希兰以含情脉脉的眼波示意小伙子一定要击败对手。小伙子从姑娘的眼神中,从柳蒿芽菜肴里,汲取了光和热,增添了勇气和力量,用闪电般的动作,惊人的速度,一鼓作气,大喊“嘿”一下子摔倒了对方!摔跤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赛克库!赛克库”(好小子)达斡尔人高兴得围起圆圈,跳起“鲁日结勒”舞,“哲嘿哲!哲嘿哲!”的吆喝声响彻云霄。再有,民间故事《木库连的来历》,说一位达斡尔妇女因丈夫暴病去世,悲痛万分,就经常到野外采柳蒿芽,以驱散悲苦的心情,并且摘下一根扁扁的野草放嘴上,吹出好听的音响。她受到启发,回家找来铁片做成了达斡尔第一个口吹乐器,称作“木库连”。她就这样边采菜边吹木库连,表达思念之情。这些感人肺腑的传说故事至今还在达斡尔人中流传。
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文化,是“柳蒿芽”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斡尔族作家的思想文化底蕴深扎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创作上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他们陶醉于柳蒿芽浓烈的馨香里,有感于柳蒿芽旺盛的生命力,以此象征达斡尔人的精神气质。达斡尔作家有着振兴民族的强烈合作感和责任心。他们要赞颂柳蒿芽,揭示民族的美好心灵。他们捧出自己的心,提起彩色的笔写出许多赞美柳蒿芽的佳作。“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他的印记的。”(《别林斯基论文学》)因此达斡尔族作家作为自己民族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和审美观来写柳蒿芽,道出本民族的心理话,反映出他们的愿望。达斡尔族作家在小说、散文、午春(达斡尔族叙事诗)、歌曲中赞颂柳蒿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巴图宝音的散文《五月芳味十月香》情意绵绵,寓意深远。他以清新秀雅的语言、诗意盎然的笔调写出:“锅里烩着新柳蒿芽的味,院里晾晒以储备过冬食用的柳蒿芽发出的味,几乎整个村子,在整个五月里,都沉浸在这芬芳里,”作者借“表弟”之口用“五月芳味”暗喻柳蒿芽,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作品结尾抒发了殷切心愿:“今天闻着这满屋柳蒿芽味的芳香,想到我们的日子仁直香下去,会与岁月一起香个不穷。”作者独具匠心,赋予柳蒿芽以崭新的意义。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达斡尔人民的生活正一天好似一天——永远香下去。这足以使人们振奋精神,对家乡的锦秀前程充满信心。这篇散文使达斡尔族读者久久地陶醉于柳蒿芽的浓香里,读罢真如品尝了香味扑鼻的柳蒿芽。这是一篇较典型的充满柳蒿芽味的作品,充分反映出达斡尔人民热爱新生活、奋发向上地民族精神。
乌去巴图在小说《天边,那朵红云》中写:“她忽然从贴心兜里掏出一个小七玲珑的荷包递给我,深情地说:‘这是我来上大学时,我妈妈给我装的苦木乐(柳蒿芽)。我妈说过,什么时候订了亲就把它作为订婚纪念。’”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白音花同恋人库都尔谈情,道出达斡尔人对柳蒿芽的深情。经使游子不忘家乡,不忘记自己的民族。正是对家乡的炽热感情,才促使白音花大学毕业后,主动献身于家乡,投入到火热的改革浪潮中。作者在小说中给柳蒿芽以时代精神,达斡尔族青年在它强劲力量的感召下,为民族振兴增添了开拓的勇气。
诺敏的散文《柳蒿芽情思》笔到意随,情深款款:“水是故乡甜,味是故乡美。许多少小离家的远客,每当提及柳蒿芽,不禁这样赞美。他们中间有些人,甚至是专门为了回来吃这久违了的野菜。这就是在我的记忆与憧憬中,系上了一线温馨情思的柳蒿芽啊!”诺敏确实把达斡尔人对柳蒿芽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柳蒿芽不仅是达斡尔人的象征,而且是达斡尔族家乡、亲人的象征。看到它,就象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看到父老乡亲,看到童年的伙伴。达斡尔人身上带着它,它伴随着达斡尔人,永世不分离。
郭博乐 雪鹰的儿童故事集《莫力达瓦山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达斡尔民歌,表达了妇女对柳蒿芽的感情,描绘出他们采集柳蒿芽时的欢乐场面:
杰别乐哲库,杰别乐哲库(衬词)!姐姐妹妹快来呀,杰别乐哲库!坐上那个独木船,杰别乐哲库!摇桨过河上对岸,杰别乐哲库!柳树丛里采柳蒿,杰别乐哲库!采呀,采呀,采柳蒿芽,杰别乐哲库存兜呀,兜呀,兜满大襟,杰别乐哲库!
悠扬婉转的歌声回荡在绿盈盈的莫力达瓦山下,回荡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达斡尔山乡。作者叙述了达斡尔人喜欢柳蒿芽集体采集的风俗之后,说:“那些好的传统是氏族公社制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改变了。”因此,虽然现在先进的生活方式已开始深入达斡尔山村,各种蔬菜获得丰收,但也不能削弱达斡尔人喜食和尊崇的风俗。因为柳蒿芽代表着达斡尔人美好的心录,有关柳蒿芽的风俗是优良民俗。因此,这种美德良俗永传不败。
齐齐哈尔的色热创作的达斡尔语午春《赞昆米乐》(娜日斯1987年在梅里斯录间翻译整理)写道:达斡尔人喜欢昆米乐,达斡尔人喜欢它的苦涩。过去采它是因为饥饿,现在采它是因为观乐。昆米乐,昆米乐,漫山翠绿的昆米乐。不忘记党的恩情,世世代代采集昆米乐……
色热满怀热热爱共产党的热情,通过柳蒿芽的歌唱,歌颂了党的领导。过去达斡尔人民倍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榨,只能靠采野菜过艰难的岁月。而现在达斡尔人民生活美上加美,他们采集柳蒿芽,不再是为了填充饥肠,而是为了尝鲜品味,为饮食增添乐趣,更是为了不忘记过去的苦难,不忘记党的领导,进而奋发图强,与兄弟民族共建幸福家园。
还有达斡尔族青年女作者敖文华、金晶、乔永红等散文,歌颂了柳蒿芽的生命力和慷慨的献身精神,这也正是达斡尔人的精神,作品表达了达斡尔族青年一代发扬优良传统,献身祖国四化大业的决心。
达斡尔族作家以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在文学创作上有写草原、森林、山区、农村生活的。以所居地区不同,有写本民族生活的有写蒙古、鄂伦春、鄂温克、汉族等兄弟民族生活的。但无论他们写什么内容,写什么题材,“要想摆脱自己的本性,也全然不象脱下袍子换上燕尾服一样轻而易举”。(别林斯基《论(叶甫盖尼 奥涅金)》这是说,要想脱离达斡尔民族的本性是不容易。他们崇尚柳蒿芽,以柳蒿芽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是不变的。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好多达斡尔族作家没在作品中直接描写柳蒿芽,他们的作品也应是“柳蒿芽”文学范畴的。这主要是从达斡尔作家们的共同心理素质、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积淀着眼,而在艺术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又是绚丽多姿,不拘一格,如小说的散文笔法、引用民间文学、运用意识流手法等等;在内容上有反映达斡尔和其他民族古朴风俗的、反映人们移风易俗先进思想的,反映民族历史和革命斗争的、反映现实生活如民族团结、改革开放的……总之,达斡尔族作家们正迈着矫健的步伐,以大胆创新的写作实践,为“柳蒿芽”文学的发展付出心血,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的作品是为人称道的,为少数民族文学增添了异彩,已经引起全国文坛的瞩目。随着时的前进,随着文学领域改革开放的深入,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文学会更加壮大阵容,丰富发展。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