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蒙古族 马背民族的新生活

2011-12-27 15:53: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蒙古族牧民;旅游点;奶食品;马背;游客;温带草原;蒙古包;贡献
[提要] 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游动的蒙古包已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接触到草原之外辽阔天地的蒙古族牧民如今正享受着祖辈们从未尝试的生活。踏着初夏的暖阳,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感受马背民族如今的新生活。

  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游动的蒙古包已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接触到草原之外辽阔天地的蒙古族牧民如今正享受着祖辈们从未尝试的生活。踏着初夏的暖阳,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感受马背民族如今的新生活。

  在如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摩托车、汽车已经代替马匹。(新华社记者勿日汗 摄)

  摩托车、汽车代替马

  外观看似普通的三间砖瓦房,里面却有非常齐全的家具陈设,类似楼房布局的客厅、卧室、厨房和储藏室--走进朝鲁的家,那些原本打算去感受以蒙古包为代表的传统牧民生活的人们可能会既失望又吃惊。

  当前中国富裕农村家庭的生活设备在这位31岁蒙古族牧民家里几乎应有尽有:电视、冰箱、手机、沙发、摩托车,还有一辆面包车停在院子里。

  朝鲁家住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曾经是清朝的皇家御马场。在这片以马而闻名的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家里如今也或多或少地养着几匹马,但它们已不再是牧民们代步的工具,而更大意义上担当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相邻的村落之间相隔几十公里,甚至各户之间相隔几公里的情况也很普遍。

  “现在牧民们出行都骑摩托车或开车,除了去参加那达慕大会,很少有人骑马出行了。”草原牧民这一生活方式的变化,也给朝鲁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工作--用自家小面包车跑客运。

  朝鲁的客运只在旗政府所在地宝昌镇与贡宝拉格苏木之间跑,拉的都是进城购物、办事的牧民。近十公里的路程,每人收5元钱的路费,牧民们如果想往镇里捎东西或交电话费、卖点简单的东西,只要给朝鲁打个电话,他都会不计报酬地代劳,因此他在牧民中很有人缘。

  朝鲁的母亲和妻子在家养着200多只羊、30多头牛,年纯收入4万多元,在内蒙古的蒙古族牧民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现在不能多养了,草场承受不了。”他说。

  虽然开上了汽车,朝鲁还是不时地骑上马在牧场上跑几圈。他说,无论蒙古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怎样改变,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一定不能丢。所以他将儿子送到旗里的蒙古族小学读书,车里整日放的也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他告诉记者,自己很满足如今的生活,生活条件好,收入逐年提高,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7岁的儿子健康成长。

  骏马、草原造就财富

  内蒙古正蓝旗一家牧民开办的旅游点上,身着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子手捧哈达、美酒迎接远方的客人。(布和朝鲁 摄)

  虽然住上了砖房,哈登巴特尔家的储藏室还放着几个收起来的蒙古包。到了夏天,他就把蒙古包支起来,让外地游客体验传统草原风情。近两年,随着草原自驾游的盛行,内蒙古很多牧民都搞起家庭旅游,接待路过的游人。

  50岁的哈登巴特尔家也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2004年,他投资5万元在自家3000亩草场上开办了家庭式旅游点,在每年的6-8月间营业。有了皇家御马场的金字招牌,他家的生意非常火,每年纯收入5万元。

  “以前在城里的亲戚、朋友来草原玩都喜欢住在我家,久而久之,我就有了利用草原的旅游资源开办旅游点,吸引外地游客的想法。”蒙古族人自古不喜欢经商做买卖,也没有条件做买卖,很多牧民眼中做生意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此当初决定在草原上开办旅游点赚钱,哈登巴特尔还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最终给旅游点起名“新牧人”,希望乡亲们也能转变观念,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的生意经。

  哈登巴特尔家有500只羊、40头牛、40匹马,这些都为他的旅游点做了“贡献”。旅游点餐饮所用的牛羊肉和奶食品都来自自家牧场,而骑马则是旅游点最赚钱的项目。在旅游点上,哈登巴特尔将活羊加工成手把肉、烤全羊等佳肴卖给游客,每只羊能挣1000元,而开办旅游点之前,他们总是在家里坐等活畜商贩过来收购,平均每只活羊只卖500元。

  “现在旅游点上供游人骑的马也谙熟生意规律了”,哈登巴特尔的儿子笑着告诉记者,“游客付费骑上马,从起点出发绕着规定的路线跑一圈回到原点之后,马就停步,不再往前迈一步了。主人过来拍几下,它才会继续跑一圈。”

  而儿子观察到的这一现象,让哈登巴特尔心里很是矛盾。“祖辈们如果能看到,肯定会骂我的,我也不知道这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好事呢,还是违背传统观念的坏事。”

  哈登巴特尔的旅游点离北京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因此来旅游的北京、河北游客居多。如今,像他一样,嘎查(村)里的其他一些牧民看到了草原旅游热带来的商机,也想在发展家庭旅游上试一试。

  奶食、奶酒香飘千里

  60岁的乌云其其格办公室里高高放置的旧马鞍已经很久没人动,因为几年前她的坐骑从一匹蒙古马变成了一辆圣达菲轿车。当了大半辈子牧民的她,在2003年创办了一家传统奶食品加工厂,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民营企业家。

  乌云其其格家住内蒙古正蓝旗,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就在此地。正蓝旗的奶食品历史悠久,早在元、清朝时就是皇室奶食品供应基地,如今这里的蒙古族牧民家家户户也都做着传统、地道的奶食品。

  “前些年,草原的生态恶化严重,已经容不下太多的牧群和牧人了,所以我们减少牲畜头数,进城另谋出路了。”乌云其其格告诉记者,自己没有什么文化,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作奶食品的技术,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如今的机械化年代,她手工自制的传统奶食品会如此受人欢迎。

  乌云其其格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温带草原,这里的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财产的多少取决于牧群的大小。在这种“财富论”的影响下,到1999年的时候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口比1949年增长3倍,牲畜头数增长10倍,畜均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5亩,超载过牧给草原造成致命伤害。

  从2001年起,锡林郭勒草原实施休牧、禁牧、轮牧和保持草畜平衡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并鼓励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城自主创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过半百的乌云其其格在丈夫和孩子们的鼓励下经商做起生意。

  “我的生意是零投资开始的”,乌云其其格笑着说,“我的第一笔生意是把自己家吃的奶皮子多做了8张,背到旗政府所在地挨着门推销,逐渐地名气开始打响,主动跟我联系的回头客也就多了起来。”六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在旗政府所在地创办了自己的奶食品厂,生产8大系列、21个品种的传统奶食品,雇用26个员工,拥有资产130余万元。

  如今,乌云其其格的奶食品不仅享誉锡林郭勒草原,还畅销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深圳等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的百余家旅游景点和超市。去年,她的产品还取得了国家QS质量认证和进出口贸易经营资质,开始出口东欧市场。

  乌云其其格告诉记者,因为采取最传统的手工制作,厂里的产量很难上去,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她表示,自己还是会坚持传统的手法,因为机器生产的奶食品味道不纯,也不利于传承祖辈留下的文化。(责任编辑:韩雪峰)(完)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