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乡村“韩规”走进县学“普米班”

2011-10-07 10:13: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28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离开泸沽湖,来到丽江市下辖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在81岁普米族德高望重的民族文化专家胡镜明老人家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普米族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且施晓亮也有意外收获——他遍寻不见的十年前的采访对象,都在胡老家中意外相遇。

81岁高龄的胡镜明先生,一生致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他在向记者展示他和同道们搜集整理的部分韩规经书,至今已经搜集400多套,还有很多等等整理。

宁蒗县民族小学”普米班“的学生在上课

光布卓玛(右)、雄巴米米(右二)姐妹俩是丽江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俩会演唱许多普米族的传统民歌,这在这个年龄的普米族人中不多见了

胡镜明老人将宁蒗普米文化保护协会的几位成员召集到自己家中,向记者展示普米族的传统文化。胡老身后的这位弹唱普米传统民歌的老人叫格桑次里,是位退休教师,现在也是”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的骨干

麦色偏初住在胡镜明老人家中已经13年了,每天,只要不出门搜集散落民间的韩规经书,他就坐在窗前这个小桌前,整理抄写韩规经文

在普米传统民居内听普米族的传统民歌,越听越有味道.

宁蒗民族小学的“普米班”的普米族娃娃们。

施晓亮和女儿施哲莹在胡镜明老人家传统普米住房里的火塘前与”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的骨干合影。

记者王磊在采访”普米班“的学生们

 

 

    大众网-联通3G丽江9月29日讯(特派记者 王磊 特约记者 施晓亮)28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离开泸沽湖,来到丽江市下辖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在81岁普米族德高望重的民族文化专家胡镜明老人家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普米族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且施晓亮也有意外收获——他遍寻不见的十年前的采访对象,都在胡老家中意外相遇:一位是十年前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韩规文化学校从四川请来的韩规老师麦色偏初,另一位是十年前刚刚退休的县民委副主任、韩规学校的发起人马洪升,其实他们十年前就是与胡镜明先生一起创办韩规学校、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这十年来,以他们为首的十几个普米族有识之士组成的普米文化保护中心,一直在竭尽全力进行抢救韩规经书、传播普米文化的工作。这些老中青三结合的普米族精英,以民间的力量,或深入乡间村寨收集即将消逝的经文、或潜心整理普米语传统民谚汇编成册,他们的努力最终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县民族小学特别开设了“普米班”。麦色偏初十年间教出的17名徒弟也像当年的他一样,正在教普米族的娃娃们普米文和本族的传统习俗。

    惊喜偶遇,跨越十年的缘分

    在从北京出发之前,通过各种途径,施晓亮十年前采访过的各民族的采访对象大部分都取得了联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遍寻不得。宁蒗县的普米族和彝族就在其中。宁蒗县委宣传部的小杨推荐了德高望重的普米族文化专家胡镜明老人,没想到,这个救场的角色,却为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在胡老家中,这位可敬的老人聊得颇为投机。胡老说到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正在进行的普米文化保护工作时,说到“我13年前就开始着手这一工作,费尽心机从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请来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韩规,他在我们家住了13年了,他为我们普米族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多工作。”施晓亮也谈到了10年前来宁蒗采访时,在牛窝子村采访了一位四川请来的叫麦色偏初的韩规,只是苦于当时没有电话,从此再无联系。胡老闻听一楞,说“我家就是牛窝子的,10年前这个韩规学校,我也是发起人之一,你当年采访的这个韩规叫麦色偏初?”胡老一步跨出房门,对着二楼上大声喊道:“偏初!偏初!!”
    当二楼上的人应声顺着木楼梯走下来时,施晓亮一眼就认出,这就是当年在牛窝子执教的韩规麦色偏初!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得来全不费功夫。
    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十年前带领施晓亮去牛窝子采访的原县民委副主任马洪升,也是当年与胡镜明一起发起创办“韩规文化学校”的人之一,现在还在与胡老合作进行普米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七旬的马老现在还天天上班,在县审计局提供的一间办公室里,他每天笔耕不辍,将所搜集的二千多句普米族民谚整理汇编成册,准备印成教本在学生中传承。听说十年前的记者来了,因为中风后遗症腿脚不利落的马老坚持走到了胡镜明家,看到记者电脑中十年前的老照片,老人感慨唏嘘不已。

    十年:从村办“韩规学校”到首个“普米班”试点

    在宁蒗人心里,胡镜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1989年他从县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与马洪升等志同道合的朋友致力于普米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在全国各地的文化节热潮中也曾经成功地说动县领导办了几年普米族的文化节庆,但越来越感觉花钱不少、效果不好,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他们确定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把普米族最传统的民族文化即韩规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好,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在这一代断了根儿。
    十二年前在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正是他和马洪升等热心老人办起了全国第一个韩规学校,三顾茅庐请来了四川的韩规麦色偏初,三四年苦心培养出19个小韩规。现在,他与当地执着于本民族文化民俗的一帮有识之士,成立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把普米语以及韩规等传统文化,搬到了县里最有名的学校里,在宁蒗县民族小学试点创办了“普米班”。而现在担任普米语教学的老师叫熊贵华,他正是从当年韩规学校走出来的19位韩规之一。
    在当地县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从去年9月开始,宁蒗民族小学从全县选拨招收了第一批50个普米族娃娃组成了试点班,从4年级开始,这些孩子们每周上5节普米语言课,直到6年级小学毕业。现在,第一个试点班已经升入5年级。次日,我们跟随胡老等来到该校采访,循着用普米语发出的朗读声,我们来到了5年级4班的教室。在老师熊贵华带领下,11岁的普米族小朋友熊馨静和她的同学们正在练习普米语的发音、学唱普米族传统民歌《劳动歌》。

    熊馨静说,虽然她是普米族,但从出生到现在,无论是家里人还是周围的小伙伴们,大家说话写字多以汉语为主,在学校开设普米语课之前,她只能简单得讲几句本民族的语言,但不识普米文字。通过去年的基础课程,她现在已经掌握了30多个普米字,升入5年级后,老师发给他们第二册普米语教材,上课内容包括宇宙万物、宗教文化、动植物、生产方式及医疗、交通和军事等24个章节。在这本由马洪升和胡镜明等几位老人编写教材扉页,我们看到写这样两句话。“一个民族的消亡最先是从语言开始的。”“传承祖先的声音,语言的消亡不会在我们时代发生。”

    教育:普米人文化传承的新希望

    普米语教材扉页上的这两句赠言说出了编者的肺腑之声。胡镜明说,据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的普米族人口约为1万6千人,其中50%的普米人已经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在另一半会说普米语的人中,能使用普米文字的仅限于韩规等极少数人,而在宁蒗县,这样的人不超过40个。在胡镜明看来,如果现在不为普米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再过50年,普米语将消亡。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胡镜明先后尝试过在当地恢复民族节庆活动等各种尝试,但最终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教育上。   
    2010年初,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先后向宁蒗县政府提出申请,在全县选取50名普米族小学生组成普米班,由协会承担这些学生的全部食宿和普米语教学费用,进行试点。很快,协会便拿到了政府的批文,在与教育局协商后,试点班最终设在了宁蒗县民族小学。同年9月,第一批普米语试点班的50名4年级学生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普米语课。今年9月,在香港某慈善基金的资助下,第二批由50名普米族小孩组成试点班开学了。

    与此同时,试点班逐渐得到了当地普米人的认可,许多家长开始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试点班。今年,宁蒗县民族小学5年级4班又转来了4位新同学,而从宁蒗县城关小学转来的信晓艳就是其中之一。信晓艳告诉我们,虽然她是普米族,但因为从小在县城长大,之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大家都说普通话,她既不会说普米语,更不会写普米文。现在离开原来的伙伴来到新的班级,信晓艳多少有些不适应,她甚至对父母的这一决定感到懊恼,她不明白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劳技,为什么父母非要让她学普米语。在她看来,普米语在她平常的生活中几乎很难用到。

    未来:除了教会普米语,还要保住韩规经书

    信晓艳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普米人的看法。而胡镜明老人却说,民族文化的价值不能用现世的功利观来衡量,或许在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能体会到老一辈人的良苦用心,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个语言班坚持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这样的普米语言班今后还会有第三批、第四批······

   我们了解到,目前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的运行,主要靠社会的资助及每年向政府申请一点资金。今年,在香港的这家慈善基金先期提供了十几万的资金后,第二个普米语言班顺利得以顺利招生,但这仅能满足当年的教学费用,如果明年再招第三个班,协会就没钱撑下去了。为了能让普米语言班这种教育模式延续下去,胡镜明决定建立协会自己的基金会,他带头每年拿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作为启动资金。

    在胡镜明自己制定的10年计划中,除了让普米族的孩子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还要让他们熟知普米族的谚语和民俗,而由马洪升等人主编的普米谚语课本,将在明年作为6年级普米试点班的第三册普米语教材发到孩子们手中。另外,在未来,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收集韩规经书。

    现在,协会的30多位成员多数时间都走在乡间村寨的路上,走进村民家中逐户收集残存的韩规经书,抢救这一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载体。麦色偏初现在除了外出搜集散落民间的韩规经书,其他时间大都住在胡镜明老人家中,每天抄写整理收集来的韩规经书。十年未见,麦色偏初跟当初新闻照片上的摸样看不出任何变化,而同样未变还有他与胡镜明、马红升等老一辈普米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刚从民委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的马洪升,是普米韩规学校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普米文化保护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马洪升凭记忆画出天香塔的图样,指挥本村的村民义务修建天香塔。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靠人拉马驼运上山,吃饭就是在山上用树枝烧点米饭。看着渐具刍形的天香塔,老马说他比上班还充实。

 

马洪升老人前几年因为中风现在腿脚不利落,听到十年前的老朋友来访,坚持走到胡镜明家里来。看到施晓亮电脑中十年前的照片,老人感慨万千.

 

附十年前的采访:全国第一家普米族汉规学校(转下页)

陶云江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