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9 19:50:00 我要评论
来源: 大众网羌年祭祀活动(杨柏辉 摄)
羌绣(杨柏辉 摄)
羌族:口弦演奏(杨柏辉 摄)
羌族:耍马马灯(杨柏辉 摄)
羌族:舞草龙(杨柏辉 摄)
羌族:羊皮鼓舞(杨柏辉 摄)
羌族:饮咂酒(杨柏辉 摄)
灾后重建中释比文化的保护
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仅有语言的民族,羌文化可以说是“保留在羌民舌尖上的文化遗迹”。羌族语言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传统的祭司“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释比通过用羌族语言唱经的方式,将原始的羌文化用口头语言一代代传承下来。可以说,释比文化就是羌文化的核心,要保护和延续羌文化,其前提条件就是要传承好释比文化。
传统上,释比均是通过父辈传给子侄,只在家族内部传承,并形成所谓的释比世家。现在,四川北川县有十多个释比被作为羌文化传承人“保护”了起来。汶川县龙溪乡还设立了释比文化传习所,打破释比家族内部传承的狭隘局限,逐步向羌族社会公开,从而有效扩大传承面。
灾难导致的羌文化毁损,也激发起羌寨民众的文化自觉。在一些地方,羌寨村民将羌文化保护意识转化为自发的文化保护行为。2009年羌年(羌族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非官方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的“中国汶川阿尔村羌文化保护志愿者”组织成立。该组织成员120多人,除1人在县文化馆承担公职外,其余皆为汶川阿尔村村民。这意味着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不再仅仅局限在专家学者或民族精英范围,普通羌民也自发组织、自觉行动起来,将民族文化保护与村寨羌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文化根源上予以保护。
北川已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场空前的“抢救羌族文化”行动,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启动了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但面对着日渐流失的羌族民族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将古羌艺术和现代文明完美地相结合,需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