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俗风情——宗族家庭

2011-12-21 16:04: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家庭;畲族;宗族组织;民俗风情;祠堂;支祠;房;私祠
[提要] 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

  宗族习俗

  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

  畲族的宗族结构是“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畲族群众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因而视为同宗。福安畲村藏的清代“蓝、雷、钟”三姓宗谱中,都有“盘、蓝、雷、钟”4姓血脉相承的图表,畲家认为畲族本为同宗。福安市范坑乡洋坑《汝南蓝氏宗谱》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同姓畲族关系更为密切,在宗谱内对同姓著名人物有详尽的记载,同姓畲族不管血缘亲疏都以叔伯相称。畲谚云:“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至于“祠--房--家庭”的结构方式和当地汉族宗族结构基本相同。即“私祠”是以地域开基祖为首的血缘相近的同姓子孙组成的宗族组织。“房”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家庭”是组成宗祠的基本单位。随着时间推进了子孙的繁衍,人口增多后,一些村落中原有家庭演进成“房”,“房”升级为“支祠”,“支祠”演进为“祠”的宗族网络。而祠(支祠)往往以建有供人活动的公共建筑祠堂作业标志。宗族领袖由年龄辈份大、年事高、威望重的人担任。

  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刻废除。畲乡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畲村祠堂建筑格局与汉族相同,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福安坂中大林村钟氏祠堂,大厅中间设有祖龛,内陈放祖牌200多块,祖牌镶金箔,造工细腻,雕刻精致。1991年7月15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将钟氏祠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畲家重修谱,有“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人”的提法。宗谱一般20年修一次,钟大昆编纂的《颖川钟氏支谱》现藏省图书馆,为全省钟氏连环谱。畲族宗谱由名录、图纪、补遗、源流序列、行第排列、公产记载以及官府文告等内容组成。畲族人丁入谱有特殊记载、谱名记载方式,即按行第排列,主要用“念、大、小、百、千、万”等字,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其中蓝姓用6个字,雷、钟两姓只有5个字。

  畲家祭祖在宗祠或祖厝、公厅内进行,届时将祖宗牌位、祖图、祖杖等并列,供奉香烛牲醴,由族长或房长读祭文,族内人丁逐一拜祭。

  家庭习俗

  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

  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

  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家庭发生根本变化,家长权威削弱,民主协商、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形成,旧道德礼仪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所取代。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