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1 16:14: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短歌与长联歌
畲族民歌按首数多少可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为短歌,平时多唱短歌;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民歌称长联歌(或叙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景宁一带还有《打盐霸》、《打酒局》、《汤夫人歌》等长联歌。《高王歌》是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民族史诗,畲族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全诗共112首。
劳动歌
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季节,介绍生产知识,如何争取丰收,实现美好生活等。广泛流传的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
同时,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因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劳动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具体形成年代不详。该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间劳动时,相遇砍柴青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内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爱的情调。
情歌
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动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种事物为衬托,表达男女间爱情的,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谈情说爱,互相倾吐真挚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实现男女结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对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来助兴。《情歌对唱》畲语称唠歌,即男女相互对唱,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进畲村,就可听到山上、田间的男女对歌声。情歌对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时,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据主唱者的歌词内容应对,所以和唱者要随编随唱,难度较大。情歌除野外劳动时对唱外,也有夜间对唱,晚饭后开始,天明结束。一是不妨碍劳动时间;二可吸引众多听众。
山歌
畲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哀歌》又称丧仪歌,形成年代久远,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为人,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和对孝子的赞扬,对不孝的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山歌的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比兴感人,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形象生动逼真。
功德歌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统一歌词的手抄本流行,并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歌名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升天,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唱"捞鹤"歌,跳"捞鹤"舞。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