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1 15:17:00 我要评论
来源: 中国湘西网巴国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后汉书》记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有罪得以除爵。”这说明秦吞并巴国后仍然以巴氏为君长。秦王还对巴君、巴民的岁赋作了具体的规定。可见一部分巴人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并且还有所发展。史书记载:“在峡中巴梁间者,康君之后也。”(《文献通考》)“巴中有大宗,康君之后也。”(《蛮书》)所谓廪君之后,泛指巴人之裔。
鄂西地区在秦代属巫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均属建平郡。峡中先后在巫郡及建平郡范围内。故峡中巴梁间的巴人与鄂西地区的巴人是一个整体,同属廪君五姓之裔。一些专家认为,廪君蛮起源于东夷集团而流居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曾经沿着清江流域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他们的主体部分虽然向以东迁徒,其中一部分支系居留下来,以清江流域为中心进行活动,成为廪君的直接遗裔--鄂巴诸蛮。鄂西诸蛮在历史上被侮称为“巴蛮”、“建平蛮”、“施州蛮”、“土蛮”、“酉水蛮”、“溇中蛮”等。这些蛮”的人中的田、曋、向等姓与廪君五姓有着渊源关系。最明显的是其中的相氏,“曋氏”,就演变成了今鄂西土家族的主要姓氏。《长阳县志》载称,“廪君世为巴人主,务相,其开国有功者……但士语之讹相为‘向耳”。“供廪君神像,世俗相沿,但呼为向王天子。”可见,“相”氏演变为“向”氏。
留居在鄂西清江流域一带的巴人,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经历战乱和流徒的生存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独立的群体生存奋斗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索质;由于鄂西山区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宋元以前的民族隔离政策,以巴人为主源的土著民族与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巴人文化习俗在这里得到传承和演进,形成自身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习俗;由于封建王朝对鄂西长期实行羁縻政策,地方统治者与士民大多是同一民族群体,使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索质得以长期保存;由于古代鄂西境内居住的其他族类(如獠族等),以及以后迁入的少数汉人长期在共同的地域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巴人的统治地位使这些外族人逐渐与巴人融合。这种独特的融合体。自称为毕兹卡或贝京卡,他称为“土蛮”、“土人”,这种称谓自宋代起即开始,出现土即土著之意,可以适用于任何地区;但生活在湘鄂川激边境的“士人”,则逐渐成为民族的专称。如《朱批谕旨·迈柱奏》中“汉土不许买卖土地”,把“土”、“汉”同等对称。又如《苗防备览》“土蛮与苗种类有别”,又把“土”与“苗”同等对称。改土归流以后,迁入的汉人较多,他们称土人为“土家”,土人称迁入的汉族为“客家”,“土家”这一称呼,成为毕兹卡或贝京卡人的专有族称。综上所述,至唐宋时代。土家族体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成为一个稳定的独立族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