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人受到怎样的教育(组图)

2011-12-21 20:20: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锡伯族;设治局;教育机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四书;三字经
[提要] 锡伯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对教育很重视。民国37年(1948年),在伊犁“锡索文化协会”以及本民族知识分子、开明人士的倡导资助下,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中学”,第一期招收30余名学生。

  锡伯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对教育很重视。不过在早期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锡伯族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清朝,锡伯族被编入“八旗”,开始有了学校教育,黑龙江地区设义学,是锡伯接受正规教育之始。民间的主要教育形式是私塾教育。学习的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富有的人家设有“专馆”,但数量很少。贫家子弟多数都念不起书。清末至1949年,在这段时期中,锡伯族的教育有了一些发展。光绪末年,锡伯营成立了一所“高等学堂”,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辛亥革命后,锡伯族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心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发展。留学俄国的学生首先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改革。1913年成立了群众性的文化团体“尚学会”,提倡兴办教育,其总会设在伊宁。尚学会的宗旨是注重教育、开办学校,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他们创办的新式学校一反过去旧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并主张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锡伯族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1912年以后,锡伯族村屯逐渐普遍办起学校。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期,日本侵略者强迫施行奴化教育,为使之制度化,1937年实行了“新学制”教育,学生必须崇拜和效忠日本天皇和伪满“皇帝”。

  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锡伯营旧制已经废除,郡县制代替了八旗制度,在察布查尔成立了设治局,原来八个牛录的学校均改为公立学校,由政府的教育机构统一管理。在六牛录的“高等学堂”毕业之后,便可升入乌鲁木齐、伊宁等地的中学、师范、农校、女校等学校,与汉族学生一起读书。据记载,民国28年(1939年)9月,锡伯族学生一次考上省立中学、师范、女子高中、新疆学院的就有150余名。此时,新疆还成立了“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以促进和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的总会设在乌鲁木齐,在伊宁和察布查尔一、三牛录设有分会。在这一协会的关心协助下,锡伯族、索伦、满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民国33年(1944年),锡伯族小学校由原来的8所增加到11所,在校学生2000余名。此外,这时在伊宁市“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还增设一个“锡伯班”,专招收锡伯族知识青年就读。

  民国37年(1948年),在伊犁“锡索文化协会”以及本民族知识分子、开明人士的倡导资助下,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中学”,第一期招收30余名学生。从此,在伊犁地区锡伯族有了自己的民族中学,本民族的中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

  伊犁地区的锡伯族不仅保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教育,涌现出许多既会锡伯,又会满、维吾尔、哈萨克、俄、汉语和掌握科学技术的锡伯族人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社会生产凋敝,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广大锡伯族人民同各族同胞一样,生活在贫困之中,因而,除少数富家子弟进城里学校读书外,大多数人无钱上学。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政府拨款资助下,各锡伯族村屯普遍建立了小学,适龄儿童基本上都能入学,例如辽宁黄家乡、兴隆台镇、苏家屯南、北营子等锡伯族比较集中的村屯,入学率达100%,个别村屯达90%以上。1955年就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人数也急剧增长。

 

射箭走入课堂

  这个时期,人民政府不仅重点注意锡伯族人民的正规教育,而且从1952年开始着重抓以扫文盲为主要内容的业余教育。各村普遍办起了夜校冬学、识字班、扫盲班等。到1956年,北营子村锡伯族就消灭了文盲。

  由于锡伯族人民群众学习汉文便于直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迫切,自1954年起便采取了“小学以锡文为主,兼学汉文;高小以锡汉两种文字并重;中学以汉文为主”的原则,并配备许多汉族教师进行教学,收效很大。凡高中毕业的锡伯族学生,都可以直接报考各大专院校了。这对锡伯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北的锡伯族人民早已使用汉文汉语,接受先进的东西比较快,文化水平也比较高。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