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06-24 22:17:00     作者: 王橙澄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侗族大歌 侗族文化 鼓楼
[提要] 记者从贵州省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省侗族大歌近日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流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0万。

  新华网贵阳11月10日电(记者王橙澄)记者从贵州省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省侗族大歌近日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近些年来,侗族大歌在中国上央视春节晚会,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国巡演,以其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产生了轰动效应,被称为“天籁之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味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部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即“侗族大歌”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

  侗族大歌一般在侗族地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中演唱,时间上多在农历10月至第二年的2月,农历“六月六”和八月的吃新节也是重要的歌唱时节。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歌词均是韵文体,是一种“长短句自由结合体”。

  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流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0万。

  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介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侗家自来有这样的说法:“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要做侗家人,先得唱侗家歌”。

  然而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许多著名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已年过古稀,侗族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8年的漫漫申遗路,今天终于成功了。这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晓春说。

  据悉,贵州省将为此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侗歌专场演出、“百乡千村万人唱侗歌”、从江“侗歌节”、“唱着侗歌走侗乡”等。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