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民间环保第一人”杨欣

2011-09-08 19:40:00     作者: 王磊 施晓亮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9月5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在长江源第一镇唐古拉山镇沱沱河第一桥畔采访了正在此地建设“中国长江源水文观测站”的著名环保人士杨欣,听他讲述正在进行的环保事业,如何使用“垃圾换食品”的方式,来对长江源进行环境保护。

  编者按:

  9月5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在长江源第一镇唐古拉山镇沱沱河第一桥畔采访了正在此地建设“中国长江源水文观测站”的著名环保人士杨欣,听他讲述正在进行的环保事业,如何使用“垃圾换食品”的方式,来对长江源进行环境保护。

  杨欣,48岁,中国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1986年漂流长江;1997年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获得“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7年拍摄、撰写、编著《中国长江》自然、人文图册;在青藏铁路建设和开通期间,他带领志愿者在长江源和可可西里开展了“藏羚羊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青藏线垃圾调查”、“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青藏铁路列车环境宣传”等系列项目,并向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交了加强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建议,几乎全被采纳。

  唐古拉镇首先是一个海拔很高的藏族地区,我背后就是沱沱河,它是长江的源头,这个地方离长江冰川有300公里。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叫绿色江河,从事长江源生态保护的。十几年前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通过这个保护站促进了当地保护区藏羚羊的保护的进程。

  时隔十年后,我们又在唐古拉镇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二个保护站,保护长江源头的水生态环境,希望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这个地区生态保护的进程。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便捷,人类活动半径的扩大,外来的一些工业产品,特别是带包装的,比如塑料等等,这些产品逐渐被当地人接受。但这里没有城市所具有的垃圾处理系统,现在这里变得垃圾随处可见。这里是长江的一个镇,有长江的第一个大桥,第一个学校,第一个卫生院……有这么多第一,但这里却也是长江的第一个污染源。我们经常在长江三峡看到那么多垃圾,其实从长江源头就开始有垃圾产生了。我们想通过这个保护站的建立,影响当地人包括牧民,让他们知晓垃圾对人身体有害。他们收集垃圾以后,把垃圾带回到保护站,你带来10个矿泉水瓶子,我给你3瓶矿泉水,你带来10节废电池我给你5节新电池,采用垃圾换食品的形式,把垃圾变成资源,鼓励牧民把垃圾带到保护站来。

    另外,通过更多的越野车,来这里经消毒、分类、打包后,把垃圾带出去。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保护站通过官方微博将保护长江事迹及时发布,鼓励私家车把垃圾带到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垃圾处理站等地进行处理。这样减少长江源垃圾污染,达到保护长江水源的目的,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开展扶贫、教育和医疗等,借助保护站这个平台,开展更多的项目。最终促使唐古拉山镇成为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杨欣讲述 特约记者李东岳采访拍摄  大众网记者王磊 整理文字)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