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13:06:00 我要评论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快乐的东乡族儿童
建在土梁上的东乡县城
东乡族擀毡技艺之成品
真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马脸,70公分
大众网-联通3G甘肃东乡7月25日报道 (特派记者 刘国栋)“高高山上一座城,锁南巴锁住了白云。山尖尖上有两棵古松,大楼房挤过了尕窑洞……”在空旷苍凉的西北土梁上,东乡花儿的歌声随着白云忽远忽近。自银川往西南行一千多里,驶经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再沿着细如羊肠弯若胳膊肘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中国惟一的东乡族自治地方----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县城。
“咱们东乡族有什么样的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吗?”记者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陪同采访的东乡县宣传部副部长黄德文和县文化局局长马忠华。两人思索半天说:“我们的‘东乡手抓羊肉’是我们东乡的品牌,其它的就没大有了。” 手抓羊肉在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中也有,让它作为一个有50多万人口的民族识别标志似乎让人并不那么认同。“我们东乡族的擀毡被列入国家非遗,但现在没大有人做这个了,面临失传的危险。”马忠华说。
元代至元年间,东乡境内已有擀毡工艺,是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历史上全县境内均有分布,重点集中在北岭、龙泉、董岭、大树等乡。 东乡地区由于山大沟深,属高寒地带,所以毛毡成为高寒地带所需之物,而东乡族群众擅长养羊,毛毡的使用又极为普遍,所以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不少东乡族毡匠还远赴苏北,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以擀毡为业。
马忠华介绍,所谓“毡匠3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工具虽然简单,但制毡工序却异常复杂,要经过弹毛、铺毛、喷水、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擀毡、晒毡,工序缺一不可。
马忠华怕记者对擀毡没有印象,据仔细的说起来。像选羊毛,要择出黑羊毛及不干净的杂羊毛,然后用绳子绕过屋椽把弓悬起,弓下放上备好的生羊毛,擀毡人胳膊上套上拨子拉动牛皮弓弦,把羊毛一遍遍地用柳条弹打直到柔软。等到满屋子的尘土和毛絮落定,羊毛里的脏东西也就差不多干净了。
选完羊毛后,就进入铺毛的工序,此时竹帘和打毛用的工具就派上了用场。先将弹好的羊毛均匀地铺在竹帘上,铺毛时要不停的洒水,水不能洒的太湿,也不能太干,要掌握好干湿度,用工具把羊毛打理平整,然后卷起竹帘,用绳子捆紧浇上热水,踩于脚下两头来回滚动。
大概来回滚动40分钟,直到羊毛充分粘合后拉展四角,再压边子,由于边子比较薄,薄厚不均的地方要精心再加工,然后将初成的毡第二次放入竹帘中,再来回滚动40分钟左右,同时要洒开水,再拉开放在木板上用脚反复清洗,大概需要洗3个小时,每一小时放一次水,要清洗很多次,目的是彻底将羊毛里的杂质洗干净。
毛毡结实后,再铺开用尺子将边子弄齐,这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薄厚不一的毡边不能用剪刀剪,只能用手揉齐,最后用钩子按尺寸拉平死角,再用水冲一下,挂在椽子上晒干,一条毛毡就做成了。
马忠华说,擀毡时要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进行,必须环环相接,不能中途停止,停了质量就不好了。
“席梦思走进了千家万户、电热毯也铺上农家大炕,结实耐用的羊毛大毡虽然好,但制作繁琐、造价又高,怎抵得过工业产品的冲击。” 东乡县制作擀毡的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已经六七十岁的年纪,而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没有人再愿意在穷山沟里守着擀毡过活,擀毡技艺作为东乡族文化的特色,似乎早晚都要被抛弃干净。
马忠华说,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是一项比较难进行的工作。“要保护首先需要的是经费,文化局一个月拨给两三万块钱,这里面还包括着日常的办公费用,这怎么保护去?”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