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走近土族 感受绚烂多姿的土族文化

2011-08-03 10:30: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土族 文化
[提要] 土族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刺绣饰物,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恰绕",鲜艳别致的“扭达儿”等。互助土族服饰融畜牧及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绚丽多姿。

    大众网-联通3G青海7月29日报道 走过相对集中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伊斯兰文化生态圈”,7月29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记者一行来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拜访此行第12个民族,被称为“彩虹部落”的土族。

丹麻会场。王存辉拍摄(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

唱花儿的土族青年。王存辉拍摄(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

丹麻花儿会上的唱家。王存辉拍摄(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

丹麻花儿会一角。王存辉拍摄(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

人头攒动的丹麻花儿会。王存辉拍摄(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

土族丹麻花儿会——土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见证

  丹麻土族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会上所唱的土族花儿是土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见证。丹麻土族花儿会盛行于明、清两朝、民国及建国初期。1966年,在“文革”期间被认定为低俗野曲而审被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据专家认定, “丹麻土族花儿会” 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带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花儿会到现在已演变成为以演唱土族花儿会为主,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平台。丹麻土族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曲艺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花儿会”期间,成千上万的土族男女歌手身穿节日盛装,从十里八乡赶到丹麻河滩树林,放开喉咙,纵情歌唱,以花儿抒情说爱,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一时间这里便成为了“花儿”的海洋。关于“丹麻土族花儿会”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丹麻地区连年干旱,当地群众为了求雨,杀猪献羊,组织祈祷仪式向老天爷求雨。祈祷中群众边说边唱心中的痛苦与人间的不幸。其中一对土族青年男女唱啊唱,一直唱了三天三夜,直唱得精疲力竭,奄奄一息。这时,天空突降大雨,挽救了无数生灵。大雨过后,人们发现两位青年不见了,雨雾中的丹麻滩里出现了两颗亭亭玉立的白杨树。这天是农历六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两位青年和感谢上苍的恩赐,人们便在每年的这天举办花儿会。这个古老的风俗习惯已延续至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辐射和带动了东沟、东山、松多、五十等周边土族聚居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吸引了民和、大通等兄弟县以及甘肃、宁夏等地区的花儿歌手前来观摩、演唱和交流。
  丹麻土族花儿会上所演唱的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主要形式是“情歌”对唱,曲调古朴悠长,乡土韵味浓郁,是土族群众抒情说爱的理想载体。收集到的《阿柔洛》,《兴加洛》等曲调,蕴含的土族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征。丹麻土族花儿会作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丹麻花儿会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巩固和延续丹麻花儿会,对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