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一个与葫芦相生相伴的民族

2011-11-09 09:43:00     作者: 王磊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拉祜族 葫芦 党旗漫卷中国红 普洱 文化
[提要] 10月20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到达“普洱之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拉祜族文化的根源,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十年间,这个与葫芦相生相伴的民族逐渐告别了生活的贫困和信息的闭塞,在拉祜文化的传承中,富起来的茶农们用欢庆表达着他们的快乐和自信。

    拉祜族,云南省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气候的山区的澜沧江流域,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就有40.8万人。拉祜族先民属古代氐羌族系,与彝族关系密切。发源于青海湖畔,拉祜族以“锅挫蛮”之称始见于《新唐书》,后多以“古宋”、“苦聪”、“喇乌”相称,清代史籍中称之为“倮黑”。“拉祜”是自称,拉祜语中“拉”为虎,“祜”为火烤之意,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拉祜族人民的意愿,1953年4月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大众网-联通3G澜沧10月21日讯特派记者 王磊)10月20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到达“普洱之乡”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拉祜族文化的根源,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十年间,这个与葫芦相生相伴的民族逐渐告别了生活的贫困和信息的闭塞,在拉祜文化的传承中,富起来的茶农们用欢庆表达着他们的快乐和自信。

澜沧县的城市雕塑全部以民族文化为主题。

麂子将葫芦藤踩断将葫芦踢到河里。

葫芦顺流而下入海,螃蟹将之驼起。

大鱼接力将葫芦背负游向岸边。

最终是乌龟将葫芦驼上岸。

小米鹊听到葫芦里有声音,就用力啄,把长嘴都磨短了。

最后是小老鼠咬破葫芦将拉祜族的祖先救了出来。

    起源传说:拉祜人与“葫芦”相生相伴

  20日夜,采访团在经历两次山体滑坡的险情后,到达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刚进县城我们便从周围建筑和路灯的样式中感受到一种葫芦情结。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施晓亮十年前的朋友、县宣传部新闻科长谭春告诉我们,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汉语意为开天辟地)中说,拉祜族的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从葫芦中诞生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拉祜始祖扎迪和娜迪在葫芦里孕育。一群麂子的蹄子踩断了葫芦的藤蔓,把葫芦踢到了河里,(拉祜族从此视麂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见了就猎杀);葫芦顺河而下飘入了大海,大海里的一只大螃蟹见到漂浮的葫芦,好心将其从驼向岸边,但葫芦实在太大太重,无边无际的海洋让螃蟹耗尽了力气,就连自己壳也被葫芦压扁了;这时,好心的鲤鱼接力载着葫芦继续往岸边游去,直到累得两只眼睛都鼓了出来;当鲤鱼精疲力尽的时候,乌龟接过了最后一棒,最终把葫芦驮上岸。上岸后,葫芦里的声响引来了小米雀,米雀试图用它那长喙啄开葫芦壳放扎迪和娜迪出来,但直到米雀把自己的牙磨短了也没成功,最后还是老鼠厉害,它用尖锐的牙齿咬开葫芦,于是扎迪和娜迪诞生了。

  从此,这两位拉祜族的祖先开始了人类的繁衍,他俩生了12个孩子,这12个孩子又繁衍成12个部落,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拉祜族。而在澜沧县正在兴建的民族风情园里,这个美丽的传说被用雕塑的形式向游人讲述,当你跟着当地人观赏完一个个鲜活的雕塑,也就逐渐了解了拉祜族的历史。正是由于这个传说,拉祜族人自古以来就有感恩小米雀和老鼠的习俗,每年稻谷丰收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去犒劳周围的小米雀,老鼠可以在米仓里尽情享用,丝毫不必担心“人人喊打”;而对于当初把葫芦踢到水里险些害死祖先的麂子,则是拉祜人不共戴天的仇人,见了就毫不留情地猎杀。

    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初载着祖先的葫芦则成了拉祜族具有传奇色彩的吉祥物和生活中的伴侣。在澜沧县许多拉祜族村寨的习俗中,每个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做的芦笙。据当地人讲,葫芦有许多优点,装水水质清装酒不跑味、装火药不怕潮、储藏谷种兆丰年……拉祜人离不开葫芦,与民族乐器芦笙也总是形影不离,朝夕相伴。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