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9 11:14:00 我要评论
施哲莹 来源: 大众网仫佬奶奶们一边刺绣,一边唱仫佬民歌。(施哲莹 摄)
村中的年轻妇女与老人们在村头榕树下探讨刺绣技艺。(施哲莹 摄)
村中一位奶奶用香烟外包装的硬纸盒剪出刺绣纸样,其他村民再用纸样粘在绣片上进行刺绣。剪纸样的奶奶没有任何图形,完全是多年的熟能生巧,堪称完美。(施晓亮 摄)
国家级“非遗”保护的艺术精品就是从这些奶奶手里诞生的,小记者莹莹心生崇拜。(施晓亮 摄)
仫佬刺绣如此精美,让莹莹爱不释手,最后花80元买了一片,这样的绣片要花费奶奶十几天的时间,其价值不好估算。(施晓亮 摄)
小记者施哲莹在村头榕树下为仫佬儿童梳小辫(施晓亮 摄)
小记者日记:仫佬族,千针万线绣心愿
大众网小记者 施哲莹
全国唯一一个仫佬族自治县就在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东北方40多公里,罗城县。罗城人说,刘三姐是罗城人,她的出生地现在改名叫“三姐村”,三姐儿童年代便去了宜州下枧村的姥姥家。罗城和宜州的上级主管河池市从旅游发展的大局考虑,最后协调: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主打刘三姐的牌;而罗城主打仫佬文化,对外只称是“刘三姐的出生地”。
对于仫佬族的采访有三个方面:传统民歌、传统节日(依饭节)、民间工艺(仫佬刺绣)。大记者刘国栋负责采访前2个,我就只写写这传统刺绣吧,它和依饭节一起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在县委宣传部、文化局2位叔叔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罗城县城不远的一个山村,这个村以仫佬族的刺绣而闻名,惟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就是该村的一位村民。
村头有棵古老的榕树,树下就围着一圈人,有奶奶也有阿姨,他们一边说话聊天,一边在各自手上的一块红布上飞针走线。这就是传说中的国家级“非遗”刺绣。
我注意到,她们所有人绣的图案都一模一样。一个老太抬手指指身边那个在剪纸的阿婆。旁边一位阿姨说阿婆剪的是刺绣的图样。
我凑过去,要不是我亲眼看见,我简直不会相信如此精美的图案竟是出自一双爬满皱纹树皮般苍老的手,剪纸用的是香烟的外包装硬盒,老奶奶用这些硬卡纸剪出凤凰、蝙蝠、太阳、月亮、花朵、石榴等等一个个美丽、灵动的图案,简直比那些艺术馆里的大师作品还好。
更让我惊讶的是,老奶奶剪图样没有任何设计稿,所有的图样都她在脑子里,那个纸壳上不见任何笔画痕迹。剪子替代画笔,且不说剪,就是让你画,也未必及她几分之几。柔美的线条,流线一半一气呵成,那么自然。
跟水族的马尾绣不一样,跟其他民族都有的盘绣和普通刺绣也都不一样。她剪的这个,就是刺绣的雏形,她要供应给全村刺绣的人,每套6元钱。人们买来这些图样把它用浆糊黏在红色的方布上,就可以开始绣了。沿着剪纸的形状绣,把纸壳也绣进去,这样会有立体感,浮雕似的。
我感兴趣的是,这些绣片是干嘛用的呢?为什么图案都一样?那位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阿姨告诉我:仫佬人要把它缝到背袋上的。
仫佬人的童年都是在背袋中长大的。跟城里人习惯把小孩放在摇摇车里或是抱着不一样,仫佬人用这背袋背着孩子,能腾出手来,不耽误干活。我们前面采访的水族、苗族、侗族等,也曾见过背袋。不过背袋上的文化就不同了,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仫佬族,背袋上的文化就在于这块绣片了。绣片的正上方是个太阳,两边分别有两只凤凰。下面的图案有蝙蝠(也有人说是蝴蝶)不管是什么吧,在他们的发音中都是“福”。“福”底下就是一颗饱满的大石榴,石榴籽多,这就寓意着“多子多福”,还有那些花朵、藤蔓构成的美丽的曲线,构成了一幅寓意深远的艺术品。而在仫佬人的实用价值中,这样的图案寄托了对孩子的无限期望: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阳光普照、前程锦绣,顺风顺水,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