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始祖群英图的发现

2011-05-13 10:26:00     作者: 丁再献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颛顼 东夷文化 少昊
[提要] 从骨刻文尧的形象到甲骨文“尧”字的造型也说明“尧”字就是一个简化的老年人符号,头部突出两个大而有神的眼睛,身躯弓背,双手下垂,跽坐。很明显,甲骨文的“尧”字是从骨刻文的人物形象发展来的。“舜”的图像与字形更为相似,两只胳膊下垂,像个秃宝盖儿,秃宝盖儿上边的大帽子像一撇,脸部像三个点,秃宝盖儿下边下肢与农具构成字的下半部。

东夷始祖群英图的发现
---东夷文化研究之二  丁再献

寿光骨刻2号(骨臼)

  在一件编号为寿光2号的骨臼上面,刻满了图像,靠近中间明显处,有两个面对面的人物,这就是被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命名的“尧舜相会”图。这一图像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经过深入研读,笔者发现就在这同一骨臼上还有四组图像,遂为其命为“炎黄结盟”图、“颛顼师昊”图、“颛顼诲喾”图和“仓颉待沮”图,原来这是一组山东籍东夷先民始祖群英图。创作者以大写意绘画手法,每幅画了了数笔,仅用几组图就将4000多年前的历史要点基本表达清楚。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概括力,是东夷文化的精髓所在。根据当时这位创作者的刻画描述,笔者有如下理解。

“尧舜相会”,寿光骨2

  一、“尧舜相会”图 这组图为刘凤君教授首先发现并命名。图的左边是一体健德厚的中年男子,他头戴平顶大帽,眼睛和顺地看着对面人物的前下方,手持一长柄农具状什物,左腿趋前,右腿弯曲,正准备给对方行施大礼状,似欲接受对方指点或教诲。右边是一老者形象,发丝稀疏,仅存几根长发散飘在空中,显得飘逸深沉,身躯略 曲前倾,跽坐于地,双手微举,似为迎接造访者,正在说着什么,神态老熟而又和蔼可亲。两个人物老壮好和,动静相宜,在众多刻画中间,如众星捧月般地显赫。

  “尧舜相会”

  之所以命名为“尧舜相会”,刘教授认为,首先是时间吻合:从刻画风格看,这幅画属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而尧和舜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英雄人物;第二是地点吻合:舜生于今诸城,距离寿光较近,青少年时期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第三,尧晚年各地访贤,后四岳皆推舜,尧就访贤于舜家乡。经多次相会,推心置腹,尧完成了任贤于舜的历史壮举。也就出现了尧天舜日时代。尧访贤于东夷,和舜相会并举贤,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美丽故事。用艺术形象记载这一历史壮举,已是顺其自然的事。

  从骨刻文尧的形象到甲骨文“尧”字的造型也说明“尧”字就是一个简化的老年人符号,头部突出两个大而有神的眼睛,身躯弓背,双手下垂,跽坐。很明显,甲骨文的“尧”字是从骨刻文的人物形象发展来的。“舜”的图像与字形更为相似,两只胳膊下垂,像个秃宝盖儿,秃宝盖儿上边的大帽子像一撇,脸部像三个点,秃宝盖儿下边下肢与农具构成字的下半部。笔者认为,尧和舜的形象与史书描述、传说都很接近,与书法和绘画作品也很接近,而且“尧”字的造型与甲骨文基本相同,“舜”字也在金文中基本保持了头戴平顶大帽的这一描述,其他甲骨文中也有近似的书写方法。

“炎黄结盟”

  二、“炎黄结盟”图 在骨臼右上方之右侧似一位身披蓑衣,头上饰有两根鸟尾羽翎的中年人,躬身面向左侧一位比他稍微年轻的方脸中年人。方脸中年人昂首挺胸、似乎一派胜利者的姿态。遗憾的是其头部上方腐蚀较重,很难辩别头饰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炎黄相会的一组“炎黄结盟”图。

  根据史书上对黄帝形象的描述,一种是握成发髻并横插一簪,一种是头戴冠巾。从甲骨文中的“炎黄”二字的写法可以看出,二字是根据这一形象描写而形成,只是“炎”后来不仅变瘦高了,而变成上下结构。“黄”字在甲骨文中继承了骨刻文的四方脸型(国字脸型由此而来),随着人们的审美变化到金篆字体中修正为上宽下窄型,而到了隶书中又回到了最初的四方脸型。国字脸型,这一称谓人们说了几千年,可谁能知道源于何人形象?当这幅“炎黄结盟”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时这才恍然大悟,国字脸型竟由此而来!

  很有可能当时人们以黄帝的某些特征与黄颜色有关,将“黄”字既指黄帝又指黄色。而炎帝的某些特征与热有关,“炎”字既指炎帝又指炎热。

  根据《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的记载,判断二者应为胞族兄弟,又是同一胞族部落中的两个首领,都是我们的人文始祖。文明与野蛮互渗透,战争与和平共生存,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所说:“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炎帝和黄帝率领的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生存空间的开拓,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甚至发生战争,双方通过长期的斗争与磨合,然后在政治和军事上达成了联盟,在著名的阪泉之战中黄帝胜利了,因此也成为炎黄结盟的起点。他们联合击败了蚩尤等对手,最终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主流,进而统一了天下。这幅“炎黄结盟”图,创作者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一事件记述创作而成。

“颛顼师昊”图

  三、“颛顼师昊”图 这组图像位于骨臼左下方,右侧一人头上两只角,形似一位少年跟随在一位鹰鼻子、头饰鸟羽毛的中年人身后,前边的中年人极似史书中少昊形象的描述。这组图像神形兼备。从二人神态分析,似少昊带领颛顼到某地视察,边走边向颛顼讲授治理部落(国家)方略,颛顼在认真聆听前辈的教诲。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嬴),最后以鸟为崇拜图腾。

  少昊,黄帝之子,又称穹(空)桑氏、金天氏,名字叫挚,本相是一只金雕。少昊是东夷部落领袖,人文始祖之一,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1、2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

  《说文解字》中说:“赢,少昊氏之姓。”“嬴”字金文中正像鸟的形象。昊,会意。从日,从天。本义:广大无边。

  笔者推测认为:这个少昊图像应为“少”和“昊”字的组合图,你看这少昊的头上两三根鸟羽饰物倒像一个“少”字,这在甲骨文字典中找到了答案。甲骨文字典1151页中的“昊”字就是一个少昊组合字形,与寿光骨刻2号中的少昊图极为相似,典中解释为:“从良从大。”显然解释有误,这可能是作者那时没有发现骨刻文所致。

  颛顼,《山海经》、《国语·楚语》记载是黄帝儿子昌意的后裔,与少昊应是叔侄关系,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十岁辅佐少昊 ,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叫韩流,容貌怪异,长脖子小耳朵,人面猪嘴,麒麟身骈体腿,猪足。颛者,专也,《说文》中对“颛顼”名字的来历作了推测,说:“颛,头颛颛谨貌;顼,头顼顼谨貌,此文云云,疑颛顼所名,以似其父欤?”意思是说大概颛顼的容貌很像他的父亲韩流,所以名“颛顼”。

  《说文》中说“颛”字通“专”,“颛”字可去页边,即为颛顼的象形字。颛顼的形象倒是有点儿像“耑”字,只不过上面少一竖,下面似“而”但也少一竖,可能是后来演变的结果,因此《说文解字》曰:颛从耑。

“颛顼诲喾”

  四、“颛顼诲喾”图 这幅图位于骨臼右侧,该图右侧似一位欢快活泼、形如雏莺乳燕的少年,跟随在右侧极似中老年形象的颛顼身后。喾天姿聪慧好学,经常跟随伯父到各地巡视,学习伯父治理部落(国)的经验,并始终带有少年爱活泼爱动的形象。帝喾辅佐颛顼管理国政时,

  显示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死的时候就将帝位传给了帝喾。帝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意思是喾形象似玄鸟,玄鸟类似燕子。相传帝喾生于穷(空)桑,母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辅佐颛顼,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 黄帝之曾孙也。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是黄帝曾孙,玄嚣孙子,父亲叫蟜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继颛顼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喾还善于因势利导,引水灌溉田地,“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图中颛顼的形象头上的两只角一如前图,但目光更为深邃,面部已显衰老,头部以下似乎由一个“而”字构成。

  五、“仓颉待沮” 骨臼的另一侧有个独立的僵直着脖子人物头像,头顶扎一发髻,鼻梁尚清析,脸右侧隐约有三四条较深的皱纹,就像几只无法睁开的眼睛,脸左侧腐蚀较重,好象有一只眼睛。头像右侧上下布满了似鸟、似兽的许多图案。

“仓颉待沮”,寿光骨2

  这种多重眼眉的图像,使人极容易与仓颉联系起来。《论衡·骨头相》中说“仓颉四目”。还有的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也有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黄帝时有大鸟衔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慎德,曰文曰信义,膺文曰仁智。这些记载可能与此图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笔者据此认为这组图极有可能是仓颉造像。《说文解字》中说:“颈项僵直的颉,直项也,从頁,吉声。”金文中的“页”字就明显是参照仓颉形象而成字的。

  仓颉,《淮南子》记载:“苍颉作书”;《春秋元命苞》曰:“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记载: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重要助手是沮诵,传说是他们二人通力合作创造了文字。前几幅图均是成双成对,唯这组图只有一人,是否作者表现的是仓颉正在

  等待沮诵来一起研究文字?也可能这位创作者未能掌握沮诵的形象特征,一时没能画得出来?因此,笔者取其名为“仓颉待沮”图。

  沮诵,《路史·疏仡纪·黄帝》记载:黄帝“乃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执青纂记,言动惟实。”《世本·作篇》记载:“沮诵、苍颉作书。”《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

  对于以上五组骨刻图文的解读,是否恰当尚有待进一步考证确认,仅作铺路和引玉之砖。但这些图文作为史前文化的见证,却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物。透过这些图文,我们不仅看到汉字的演变与图文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史前的文化是何等灿烂多彩。当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小提琴的漫画时,你会惊叹画家艺术构思是多么的精妙绝伦,你会由衷赞美现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何等丰富!但是当你看到4000余年前东夷先民们把一个个先祖形象刻画成汉字,并当做记录语言的符号流传至今的作品时又有何种感想?他们比爱因斯坦的漫画整整早了四十多个世纪!

  (作者系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