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6 13:20:00 我要评论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5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自古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如今,处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集处的丹噶尔古城,又成为通向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建成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城内修有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还有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以及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
城内民居则有着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两道三进院落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装饰图案,显示着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有。整个建筑材料、外观风格融合了汉蒙藏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星罗棋布的商铺、作坊、茶馆等,反映了安逸、闲适、平和的文化特色。
一条宽约6米、长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当年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
自西汉以来,丹噶尔古城便成为商贸中心,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明清时“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并成为当时青海一带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总额达250万两白银,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最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的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达到500万两白银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丹噶尔古城也是一座兵城。据记载,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在这里修筑城堡,派驻军队,战事连连,不计其数,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及附近发生了多次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战例,留下了20余处古城遗址和军事设施,如西汉的临羌城、护羌城,唐代的石堡城、定戎城、绥戎城、哈拉库图城,明清时的丹噶尔城等。其中,丹噶尔城是明代最早的西宁卫地、清代镇海协营府和将军府、千总府、丹噶尔厅府等的所在地。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古城周边分布有80余座大小庙宇,如西石峡的海藏寺,药水峡的东科寺,巴燕峡的扎藏寺,古城的关帝庙、城隍庙、北极山群庙等。这些寺庙建筑宏伟,布局独特,结构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绘制精美,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彰显出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把以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文化和以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扇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这在青藏地区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摩崖石刻、美妙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古城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
为了呈现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把打造“文化湟源”提到战略高度,制定规划,出台方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对明清老街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把丹噶尔古城建设成为集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并辅以石刻文化走廊、北极山公园、赞卜林卡藏文化博物馆、华石山、日月山等,形成横贯东南西北的旅游一条线,使其成为环湖旅游圈和西宁旅游圈上的重要景区。
这项重现昔日“茶马互市”风貌的修复工程,以明清老街和丰盛街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使整体修复与北极山庙宇群修复融于一体,并修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和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民俗演义厅以及西城门、三处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尔署衙、洋行建筑等。沿街设置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钉马掌、巡捕、驼队、马车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街道和店铺照明设施将全部用湟源排灯代替。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1900多万元,新建修缮了城门、牌坊、文庙照壁、文物展示区商铺、民俗宅院、丹噶尔厅署、洋行建筑等。2008年7月,明清老街将全面完工并对游人开放。
保护性开发的老街风貌,既保持了传统风采,又充满了现代气息。老街全部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造型上,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调,使建筑布局与古老的建筑格局相吻合。
随着这些工程项目的逐步完工,往昔“小北京”的繁荣景象也日显雏形。漫步在丹噶尔明清老街,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房屋建筑别具一格,人物雕刻内容丰富,栩栩如生,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驼铃声声、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
古老的丹噶尔是辉煌的,今天的丹噶尔依然会充满无穷的魅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