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1 13:53:00 我要评论
黄宝锋 来源: 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
从门到窗子是7步,从窗子到门也是7步。
熟悉的距离,凌晨两点多就爬起来工作的刘彤,不知道用脚步丈量了多少遍。
孤灯一盏、3000多张碟片,安静地簇拥着一个孤单却不孤独的身影,5年来从未改变。
5年,漫长而又短暂。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没有起伏跌宕的大波折,有的只是琐碎、辛苦、付出和坚持,而他却以内心的火热和执着诠释着记者的良心以及媒体与社会的良知。
“有事儿您说话,有困难您开口。只要能帮群众排忧解难,吃点苦头、受点委屈算得了什么!”这是誓言,更是承诺,他至今践行。
刘彤,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群众眼中的“百姓记者”。
扎根泥土,他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
“有一年,俺们小队都用面袋子往回拿钱”、“俺们村里,20岁往上的都有媳妇儿,俺们有钱啊”……一句句土得掉渣的话儿,经常出现在刘彤的新闻稿件中。这原汁原味的语言是刘彤踏破“铁鞋”,硬生生从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山沟里仅有的几户人家“抠”出来的。
10多年前,刘彤是跑宽甸县的农村记者。对记者而言,到农村采访是辛苦的,但秉承着“记者下去,新闻上来”的理念,刘彤十几年如一日,将宽甸县22个乡镇上百个村民组走了个遍。
1999年秋天,刘彤到宽甸县长甸镇采访,当从镇党委宣传委员口中得知河口村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燕红桃时,他就急着要去现场采访,但当时镇政府的办公车都不在镇里,这让宣传委员很为难。这时,正好有一辆拖拉机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货,刘彤当即谢绝了镇领导挽留吃午饭的好意,一脚登上了农民兄弟的拖拉机,之后又头顶烈日步行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卖鲜桃的现场。
当地农民正肩扛着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燕红桃,喜笑颜开地往外地客商的大小车辆上装。“农民上网销售农副产品,多好的新闻啊!”刘彤山上山下采访果农、村干部和外地客户,衣裳湿透了,午饭也忘了吃。采访结束后,他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长途汽车站。
长途客车上,《互联网上卖鲜桃》的录音报道就在刘彤的脑袋里成形了。这篇录音报道在年度省政府广播奖评比中征服了全体评委,同他的另一篇以小视角透视大主题,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的录音报道《毕铁匠下岗》同获新闻类节目一等奖。
“下乡采访一定要到现场,一定要真实”,刘彤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大水沟村听民谣》、《农家汉巧干工艺活》、《爱算计的农民秦世贤》等一篇篇农村气息浓烈的报道深受农民朋友喜爱,这些稿件都是刘彤用脚板子一步步量出来的。
“他关心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切身利益,他的心与农村、农民是连在一起的,他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记者!”一位和刘彤打了多年交道的乡镇干部提起他,语气中满是赞赏。
没法不赞赏他!他为农民的难心事鼓与呼,他为农民的不公事鸣不平,他敢对损害农民利益的事儿说“不”。在多年农村记者生涯中,刘彤一直以农民的视角和新闻的笔触,用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报道,想农民所想、思农民所虑、帮农民所需。
在一次采访中刘彤了解到,一位农民为一垄地的归属上访3年没有结果。之后,刘彤先后6次联系村、镇、区相关部门,最后在区信访办的协助下,了却了困扰这位农民兄弟多年的心病。
事例不胜枚举。扎根丹东市农村广袤的土地,刘彤以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