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贾瑞涛 济南报道
历史罕见的大旱形势下,农田水利设施被提至新的战略高度。山东省人大代表、济宁市水利工程施工公司副经理李洪海今年就向省人大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议》的议案。
李洪海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但这项工作仅靠农民的力量很难完成,应强化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把其上升到政府行为,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他表示,近年来农田水利的整体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在水利形势总体向好的大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的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不少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几乎没有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很多设施年久失修,基本上靠天吃饭。遇到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农业生产和饮用水受到很大影响。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各级认识不足,二是总体投入不足,三是乡镇水管体系不健全、运转困难,村级管理组织乏力。
因此,除了强化政府责任外,还应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在对乡、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可依托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结合新农村建设、饮用水安全、路网布局,在做好区域农田水利灌排总体规划的同时,公开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分地域做好小型农田水利规划,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大投入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李洪海建议,一方面,应在财政水利资金投入中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比重 ,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帮助银行探索信贷运作模式,同时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严格审计,确保使用效率;最后,运用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政府要对此严格监管,信息公开,运作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