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从青岛啤酒博物馆看青岛博物馆城的建设

2011-10-24 09:08:00     作者:    来源: 齐鲁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青岛啤酒博物馆 啤酒集团
[提要]
 

  青岛啤酒博物馆于2001年为筹备青岛啤酒百年庆典而创意设计的,建馆小组在考察了美国、日本、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的一些国际大型啤酒集团的博物馆的基础上,集各家之所长,聘请欧洲著名设计师设计,融合东西方文化,突出了历史性、专业性。以国际性、前瞻性、和谐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基础,于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百年华诞之日落成开放。

  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青岛市登州路56号青岛啤酒厂内。展出面积6000多平方米,展馆充分利用百年德国建筑、设备,将百年青啤发展历程、百年青啤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区相连,投资近4000万元,是一座世界一流、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

  青啤博物馆共分百年历史和文化、啤酒生产流水线、多功能娱乐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

  第一展区:青岛啤酒博物馆是青啤百年历史和文化展区域。在这里,顺着时空的脉络,游客可以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青岛啤酒的神秘起源、历史及发展,还可以领略青啤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青啤数不胜数的荣誉、青岛啤酒在海外、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来访的情况,还可以看到青岛啤酒出口到国外及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高端产品的展示,还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青岛啤酒的广告。

  第二展区:青岛啤酒博物馆中当属最具价值的核心区域。展示的是百年老厂房、传统酿酒设备及现代化的啤酒生产流水线,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代表性部位都设置有影视播放设备,介绍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延革。为重现历史原貌,博物馆在1903年统糖化车间、传统发酵池设置了工人生产劳动雕塑模型,复制出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通过参观走廊可以参观到现代化的过滤生产线、瓶装及灌装流水生产线。在中途酒吧,不仅可以品尝到青啤博物馆中独有的原浆啤酒,还可以制作拥有个人照片的特色青岛啤酒。

  第三展区:多功能娱乐区的一层是可容纳200多名游客的品酒区和购物中心。游客在啤酒吧可以尽情地品尝多种不同质地的新鲜青岛啤酒。在购物中心游客休闲之余可购买特色鲜明的青岛啤酒旅游纪念品以馈赠亲朋好友。二层有学术交流厅及综合娱乐设施:啤酒知识问答可以丰富啤酒知识、醉酒小屋可以领略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神奇感受、迷你流水线可以模拟操作从原料、糖化、发酵到包装的过程,前卫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让国内外宾客置身于节日的喜悦中。
自开业以来,博物馆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国家领导人和国际高层领导人士相继来青岛啤酒博物馆参观,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青岛啤酒博物馆已成为国内工业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岛是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遗产资源、丰厚的人文积淀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博物馆作为一种最直观的文化载体,是建设文化青岛的重要标志,在传承文明、启迪心智、增益人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我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处,博物馆门类丰富,涵盖综合类、民俗类、军事体育类、建筑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农业类和工业遗产类等多个类别。在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后,我市共有国家一级博物馆2处(青岛市博物馆、海军博物馆);二级馆2处(海产博物馆、青啤博物馆);三级馆3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即墨市博物馆、消防博物馆),拥有三级以上博物馆的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近三年来,我市博物馆累计参观人次超过1500 万,举办展览宣传活动等近600项。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博物馆城建设模式、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以及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套系完整的文物藏品体系。

  在博物馆城建设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利用途径,以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出发点,主要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博物馆城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我市制定《博物馆城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构建各种所有制和各门类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建设,并通过有效集聚城市可利用文化资源,提出博物馆建设“10+1”模式,即突出利用十个方面的优势资源来建设博物馆,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一是利用历史名人故居资源,分批辟建纪念馆、博物馆,如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故居);二是开发利用大遗址辟建成为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如平度天柱山魏碑石刻陈列馆;三是利用青岛农业品牌优势,辟建成平度芹菜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四是利用青岛海洋资源优势及海洋科技优势,扩建海军博物馆二期;五是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充实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青岛山炮台教育基地等;六是深刻挖掘青岛近代有影响的工业遗产,在旧城改造和老企业搬迁的背景下,利用纺织、机车、烟草、葡萄酒等工业遗产辟建纺织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烟草博物馆;七是利用青岛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收藏优势,辟建民俗博物馆、莱西胶东民俗博物馆、青岛渔盐文化博物馆、齐鲁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八是利用青岛历史资源深厚、文脉悠长的特点,在市区两级筹建综合类博物馆,如市博物馆、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等市级博物馆;九是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普宣传,在原天文台工作室的基础上辟建青岛观象台天文陈列馆;十是利用优秀文物建筑辟建成为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如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迎宾馆)。

  二,大力推行深化免费开放,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自2008年4月23日起至今,我市共有18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是全国第一个以年度政府实事形式推行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城市,体现了“政府主导、文化惠民”的理念,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我市免费开放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形成多馆联动,发挥群体优势,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呈现出服务观众、寓教于乐、延伸服务的新特点;三是满足社会教育,注重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四是展览提升,从文化创意到馆际合作都形成新亮点;五是建章立制,狠抓内部管理建设标准体系。我市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做法多次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上级部门的肯定,2008年文化部《文化要情》中《政府主导文化惠民青岛70%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拓展文化服务,惠民凸现实效——青岛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两次对青岛的免费开放工作进行了专题刊登。

  免费开放三年多来,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共享保护成果为出发点,举办展览1000余个,参观观众达1000万人次,真正成为繁荣文化事业惠及社会公众的民心工程。

  三、构建新兴旅游景点,拉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博物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强化博物馆公益性的同时,我市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全新经营理念的行业博物馆应运而生,带动了我市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将博物馆文化内涵与现代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先行者,也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博物馆为核心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公益文化拉动文化产业的趋势正在形成。以市北区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市北区政府提出了“特色文化,引领市北”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以青啤博物馆为核心,打造登州路啤酒文化特色街;以纺织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天幕城餐饮文化街;以葡萄酒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延安一路葡萄酒文化特色街;以烟草博物馆、现代艺术馆为核心,打造“1919创意产业园”。同时又将青啤博物馆、烟草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四个博物馆捆绑推出“奇幻博物馆之旅”活动,丰富完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区域文化品味。

  目前,我市已培育和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博物馆核心区,以点带面,规划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组团式发展文化产业。西部博物馆区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为核心,与青岛民俗博物馆、青岛邮电博物馆、青岛双星博物馆、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一起形成文博旅游核心圈,带动中山路乃至西部地区的文化旅游消费。中部博物馆区以青啤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青岛烟草博物馆为核心,辅以昌乐路文化街等形成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和工业遗产旅游区。东部以青岛奥帆博物馆及奥帆基地为核心,集演艺、商贸、休闲、餐饮为一体,形成奥运遗产高端文化业态聚集区。北部以海云庵民俗博物馆、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城阳不其文化陈列馆为核心,形成以海云庵、糖球会、渔盐民俗等为品牌的民俗文化旅游区。

  实践已经证明,区域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鉴于博物馆被赋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讲,博物馆事业是文化事业的制高点,是文化产业的助推器。以博物馆为核心开发文化产业,一方面使博物馆服务于经济社会,借助于博物馆的人文资源这一无形资产,以点带面,产生强大的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让经济的力量“反哺”文化事业,盘活人文资源,使城市历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王琳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