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景色新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综述
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中国百姓,正享受越来越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一幅绚丽生动的文化画卷,铺展在亿万人民面前。
改革创新 迸发活力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在党中央领导下,一场影响深远、波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中国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路。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
改革的动作,不可谓不大——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同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共有26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
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大大激发了文化的活力: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国内票房不足10亿元;2010年,国产电影产量则达到526部,票房超过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4倍以上。“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翻了一番。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3%……
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
……
文化服务 群众受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在农村家门口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各地纷纷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从总量到结构,文化投入持续增加和改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从城镇到乡村,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越来越广——
截至“十一五”结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83万个服务点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实现乡乡都有。
从网络建设到设施建设,“文化民生”日益受到各地高度重视——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
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竞相问世,越来越多的文艺院团活力迸发——在文化建设中,在改革推进中,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发展繁荣 硕果累累
近年来,改革创新新举措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不久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等5部长篇佳作胜出。在过去的4年间,具有申报奖项资格的长篇原创作品达7800部之多。
长篇小说只是一个代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各个领域的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生活实践,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努力生产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始启程。文化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设为一篇,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3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
这将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改革的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文化发展前景更加清晰:2012年以前,要基本完成中央已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十二五”末,村村通工程力争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实现人均年拥有图书5.8册、期刊3.1册,每千人拥有日报达到100份,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80%……
人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华文化一定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