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 23:44:00 我要评论
韦国骞 来源: 大众网临沂:借优秀红色文化经典传承沂蒙精神
文化强省看山东——第七届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十七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沂蒙革命根据地、孟良崮战役、铁道游击队、红嫂、沂蒙六姐妹……在山东悠长的历史中,红色是闪耀着光芒的主色调。而临沂人“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精神,让这份红色更加浓厚。诞生于战争年月的沂蒙精神,情怀至真至柔,力量至伟至刚,它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了一种忠诚、英武、大义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临沂,正借助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让人们认识了临沂;上世纪60年代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沂蒙民歌,又让临沂唱“响”了全中国;新世纪的今天,汇聚高科技的实景演出《蒙山沂水》、震撼人心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以及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让更多的年轻人领悟到沂蒙精神,并有了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热情。从《沂蒙山小调》到《蒙山沂水》,临沂人秉承了一成不变的红色情怀。尤其是今日的《蒙山沂水》,以美学视角展现山水灵气,以艺术的夸张塑造了沂蒙的民俗民风,以富有浓郁民间色彩的音乐元素做了舞美设计。得益于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交汇运用和浓厚的红色传统文化,《蒙山沂水》成了一部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的壮美史诗,也成了一个留住游人、天天上演的项目。以《蒙山沂水》为代表,临沂的新生红色文化产品,都在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获得了双丰收。
这里精彩的红色文化作品迭出,是因为深厚的沂蒙精神底蕴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增添新的元素。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沂蒙精神表现为党和人民戮力同心、生死相依,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斗不息的勇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峥嵘岁月,沂蒙精神是一股整山治水、愚公移山的创业激情,是在自然面前不低头、不泄气、自力更生的冲天干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精神是一种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而要让沂蒙精神真正作为优良基因代代相传,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运用现代手段创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作品为载体,并让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被老百姓认可,尤其要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优秀艺术家们有了更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在作品的表现手段上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表现形式的改变,能让文化作品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共鸣。曾有看完《沂蒙六姐妹》的年轻人在留言薄上写下:“穿越时空的阻隔,我们找到的是一种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观赏《蒙山沂水》、《沂蒙》、《沂蒙六姐妹》等红色文化经典作品,说明沂蒙精神的文化载体做的成功。
文化,在抓繁荣的同时,还必须抓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临沂在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中,探索出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综合执法管理模式。他们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3家的执法职能,组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列为市政府一级局,以此统一全市的文化市场执法;同时归并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的管理职能,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组建市广播电视台,成为独立法人实体。这样的改革达到了强化执法、统一执法,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目的,真正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这种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也正是新时代沂蒙精神敢为人先的体现。
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须孕育于肥沃的文化土壤。临沂,以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为载体,传承着沂蒙精神,并增强了沂蒙精神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相信这份与时俱进,将使临沂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精神故乡。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