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2 00:53:00 我要评论
韦国骞 来源: 大众网潍坊文化事业内部改革迸发“茂腔”力量
文化强省看山东——第七届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二十四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胶东人对于茂腔的痴迷是有传统的。这种艺术形式,尤其成为潍坊人的一种民俗文化力量。而真正让“茂腔”乃至其他众多潍坊民俗艺术突破地域限制,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力量,来自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文化事业内部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文化体制改革是“一把手工程”,但哪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不想花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改革的成本由谁来买单?原本就穷得叮当响的文化厅局,不改革好歹还有几个院团可以管,现在一改革似乎什么资源都没有了。
改革之难,其难在人。如同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一样,这也涉及数以万计人员的身份转换——以什么样的身份退休直接决定了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而且旧庙拆了,新的庙又没有建立起来,让只会念经的和尚做什么?谁能把人的后顾之忧解决好,谁的改革才能成功;谁愿意支付改革的成本,谁才能获得生产力的解放。
曾经有一个沉重的事实:山东省118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全省文艺院团一年演出的总收入,还不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江苏演艺集团这样顶尖演艺集团的一半。经营困难、依赖财政拨款、大多数县级院团没有固定资产积累,没有艺术再生产的投入机制,这种生存状态不改就是死路一条。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经过激烈的讨论,一场不可逆的改革发动起来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关口上,2003年,山东成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2010年7月,山东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山东省委、省政府确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如今不再只是诗词曲赋歌舞升平,它包括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新认识,包括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比翼齐飞,包括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大会开了整整3天,所有的干部都被要求听会,一直到基层的每个乡镇,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得知自己要转企改制。这意味着什么?改制前的剧团资产负债率为60%,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改也确实没有出路,但如何改?当时决定改制时,潍坊人最怕的是祖祖辈辈流传的茂腔在自己的手上给毁了。让人欣慰的是,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将大家推向市场,而是设立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基金,每年30多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政府还出资百万元创立了茂腔少年班,培育后备人才。同时还大量购买演艺公司的演出,鼓励他们赴社区、企业、学校、广场推广茂腔艺术。
现在新组建的高密凤城演艺公司,打破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因事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薪,面向市场,从过去的养人变成养戏。文化部对于高密茂腔的改革非常赞赏,把经验向全国推广。
担心,在政策支持面前消融;共识,在不断探索中达成:改革不是“甩包袱”,不是“养不起”,不会“一转就死”,也不会使传统文化消亡。目前,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潍坊国有艺术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生存状况远好于改革前。
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精神文化转化成物质财富,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些惊人的变化证明:文化单位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文化市场开发的前景是广阔的,谁早进行改革谁就早发展,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先受益。潍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已迸发出独特的“茂腔”力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