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 扎实进取

2011-03-27 17:2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付晓娟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9年8月,通过山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成为峄城区吴林街道吴林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任职以来她认准养猪这条创业路,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赢到了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枣庄市十大年度新闻人物、第二届感动枣庄十佳人物、枣庄市优秀学生村官、枣庄市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付晓娟,女,1986年12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2007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7月入党,现任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吴林西村党支部副书记。
    付晓娟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9年8月,通过山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成为峄城区吴林街道吴林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任职以来她认准养猪这条创业路,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赢到了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枣庄市十大年度新闻人物、第二届感动枣庄十佳人物、枣庄市优秀学生村官、枣庄市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0年“七一”,她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了省委庆祝建党89周年座谈会。
    力排众议,克服困难建猪场
    付晓娟大学三年级参加社会实践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行情,发现绿色、无公害猪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心要搞无公害生猪养殖,当个“猪倌”。想法一说便遭到了家人的激烈反对。妈妈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劝付晓娟改变主意,爸爸也非常生气:“实指望你能进机关或者到大企业工作,当个干部、经理啥的,跑农村去养猪,真没出息!”
    但是,凡事好较真的付晓娟,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万事开头难,养猪第一件头疼事儿就是用地。大李楼村北有10亩涝洼地,需要找7户村民协调。但有2户怎么说也不同意,担心她搞砸了付不了租金。付晓娟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请他帮助做村民的工作。刚开始村书记也顾虑重重,老是觉得不行。后来,终于被付晓娟的诚心和决心打动了,几次上村民家做工作,甚至拍着胸脯保证:“真赔了,我拿工资替她交租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付晓娟成功与3户村民签了为期20年、每户每年700元的租地合同。
    解决了土地问题,资金就成了更大的难题。公公原来不同意付晓娟养猪创业,但看到她决心已定,拿出了自己当建筑公司经理多年的积蓄30万元钱。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的建设标准,30万元启动资金很快用完了。那段时间,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吴林街道办事处提供了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信息,通过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了八万元钱,又通过民间贷款,借了十万元。2007年8月,还在付晓娟大学实习期间,投资90余万元、占地7000平方米的富新种猪养殖基地正式挂牌了。看着健康可爱的小猪住进他们的新家,付晓娟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心中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干好,不能辜负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父老乡亲的期待。
    学习实践,探索生态养殖法
    饲养生猪,对于一个生在城市、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付晓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一个巨大的考验。在养殖过程中,她边实践、边请教、边摸索,探索了一条绿色生态养殖的路子。
    一是实行自然养猪法。一开始付晓娟就考虑绝不能走老路。养猪最怕疫情,但当前过渡依靠药物性预防,使猪肉品质发生变化,味道和小时候差别很大。通过查询网络、咨询专家,她确立了“引入自然养猪法,生产绿色健康肉”的养殖路子。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加上发酵菌,为崽猪铺设温床,让小猪在发酵床上翻拱、撒欢,增加运动量、提高免疫力、减少药品使用,提升猪肉品质。温床里的发酵菌帮助分解猪排出的粪便,做到了“零污染”;三年左右才清除一次,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为猪场用上了保温箱、风扇、自助上料机、自动饮水器等实用技术,营造了舒适的养殖环境。
    二是发展循环利用链。生猪养殖废弃物味道重、污染大,影响周边环境。对此,付晓娟利用涝洼地现有地势,建立了“猪-沼气-浅池藕”的循环利用链。将猪粪尿及废水入沼气池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仔猪取暖﹑猪舍照明,沼液作为很好的有机肥,用于浅池藕种植。这样,养猪场的废水利用好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周边群众也没了意见。
    三是念好市场开拓经。养殖场建成初期,饲养量较小,猪肉行情比较好,付晓娟就主动与附近的屠宰场联系,采取包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她把附近的贩猪客商请上门,让他们现场参观,看个究竟。现在,客商都是提前交订金,给的价格比其他猪场每斤高几毛钱。省畜牧局把养猪场列入“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每头猪都有“耳号”,这等于给养的猪发了市场“通行证”,国内外任何大商场,猪肉都能打进去。目前,生猪已经卖到了双汇、金锣等国内一线加工企业。
示范引导,带动群众奔富路
    在大李楼兴办养猪场时,付晓娟就发动村民来养猪。当了吴林西村的村官后,她充分发挥养猪场的优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吴林西、大李楼都变成名副其实的生猪养殖专业村。
    一是了解村情民意,融入农村生活。刚进吴林西村时,她坚持天天下村,走进田间、村头,与村民拉家常、说说话,了解村民所想、所盼。她还积极参加村“两委”会、党员群众代表会,让村民认识、了解,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群众中。半年多来,村里有了红白喜事,付晓娟都到场表表心意。这些小事,使村民感觉到这个外乡的大学生,真的不是来当摆设的,使付晓娟很快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一员。
    二是上门做通工作,建好合作组织。吴林西村村民本来就有养猪的传统,这与付晓娟的创业项目不谋而合。在大李楼时,她牵头成立了富新畜禽养殖合作社,面向的是大李楼的养猪户。为了吸引吴林西村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她挨家上门做工作,一笔一笔地算细帐、讲收益,苦口婆心地反复解释成立合作社的好处,终于打消了养殖户的各种顾虑。目前,富新畜禽养殖合作社已经辐射到吴林西、大李楼、崔庄等周边和峄城郊区的村落,加入合作社的养猪户达到26户。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付晓娟以自己的养猪场为主体,通过不定期组织养殖户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来场,手把手、面对面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她还把手机号码印在卡片上,在发放养殖技术明白纸、供销信息的时候,一并发给他们,他们养殖遇到困难,一个电话就能联系上。生猪防疫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散养户不清楚国家的畜牧政策。付晓娟主动从畜牧部门拿到“三针防疫”免费疫苗,免费送药上门,并指导他们开展防疫等技术改进,使疫情风险降到最低。去年,受口蹄疫影响,猪肉行情一路走跌,有的养殖户没了信心,通过反复分析行情,付晓娟提出,低谷时发展、高潮时挣钱,使散养户重树了信心。目前,吴林西村养猪6头左右的散养户已发展到14户。
    四是反复多方协调,建立健身广场。有一次,付晓娟在村中走访时,有的群众说,村里缺少一个活动场所,许多小孩子没有地方玩儿。她就向街道党委作了汇报,主动联系了峄城区体育局。但是政策把付晓娟的想法卡死了,体育器材是只配备给乡镇,吴林属于街道办事处,不在建设范围之内,加上吴林西的广场很小,不具备安装的条件。付晓娟没有退缩,那段时间经常到区体育局协调,一次不行就两次,找科室的同志不行就找主要领导,后来体育局的领导终于被打动了。他们单独为吴林西村安装发价值近5万元体育器材,建成了一个小型健身广场。有了场所和器材,村里老年人和小朋友经常来锻炼、玩耍,圆了村民多年的健身梦。
    目前,付晓娟建立的规模养猪场存栏母猪120头,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实现产值150余万元;带动发展养猪户26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在自主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付晓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