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天宫一号 > 最新报道

“天宫”背后英雄无名 把关“血液”质量

2011-09-28 07:00:00     作者: 张沫    来源: 京华时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天宫 特种燃料 四氧化二氮 血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通信站 决心书 白大褂 女兵 长征二号
[提要] 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静静伫立着我国最大的火箭“血液”供应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种燃料供应站(简称“特燃站”),航天发射所需的特种燃料,正是在这里贮运、检验和管理。

图1:通信总站的配线机房,工作人员在检测线路。

图2:特种燃料供应站的工作人员穿好防护服,准备转运火车送来的燃料。

图3:化验技术室工作人员对燃料进行质量检测。

  9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合体顺利转到发射区。

  每一次火箭腾空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

  层层筛查把关“血液”质量

  特种燃料供应站

  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静静伫立着我国最大的火箭“血液”供应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种燃料供应站(简称“特燃站”),航天发射所需的特种燃料,正是在这里贮运、检验和管理。

  特种燃料属于运载火箭推进剂,是火箭上天必需之物,但它同时也十分危险剧毒、易燃、易爆、高压、低温,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与它打交道。

  26日上午,火车汽笛声鸣响,载满四氧化二氮的列车驶入供应站。这是一种液体氧化剂,将为“天宫”和“神八”的发射助力。4名工作人员迅速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罩,将管道连接到槽车上,燃料便顺其而下,进入库房。

  仅5分钟,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已满头大汗,偶有橘黄色气体逸出,他们镇定自若,依旧有条不紊地工作。

  远道而来的燃料经检验合格方能运输到发射场,进行发射前的推进剂加注。在特燃气测实验室里,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用各种仪器层层筛查,严格把关。 特燃站制氧厂房内,一面墙上高挂着“安全、及时、优质”的标语,下方贴着一份“决心书”,毛笔字在红纸上写下工作人员们参加此次任务的自豪,还有完成任务的决心。另一侧墙上悬着一面五星红旗,旁边留有一位在此度过16载春秋的老兵临走时写下的话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青春无悔,对得起自己脚下这片航天沃土。

  1964年,我国用自主研制生产的液氧,成功发射第一枚国产导弹,从此开创国人独立生产航天燃料的先河。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特燃站先后为百余发导弹、30余颗卫星、7艘飞船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燃料保障。

  细心女兵驻扎“神经”中枢

  通信站

  银线相通,天地架桥,电波飞旋,千里传号。通信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中枢神经,每一个指令的发出和传输,都须经此中转,由此成为“试验场三大支柱之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唯一一个建制的女兵连队就在通信总站。这群姑娘平均年龄不到20岁,承担着基地试验通信、首长指挥通信和日常通信的电话号码查询、长途电话转接任务,曾连续11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她们戴着耳麦,在电脑前正襟危坐,每当屏幕显示有电话接入,便按键开启,帮助查询或转接。班长张志华18岁来到这里,4年过去,她已熟记基地近两千常用号码,只要转接呼入,便能脱口而出,准确无误。她的战友告诉记者说:“别看她细皮嫩肉的,她可是"铁人三项"的能手,跑3公里只用了12分钟。”

  在通信站,女兵们夜以继日,用特有的耐心和细心,为整个基地的电话通信服务。闲暇时,她们挖坑种树,粗活累活全能干,丝毫不比男兵逊色。现在,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正摩拳擦掌,为“天宫”发射做最后的准备。待“天宫”上天,这里将成为天地连接的眼睛和耳朵,接收“天宫”从遥远太空传回的信息。

  本报记者 张沫 摄影报道

王晓亮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