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

2011-11-01 09:16: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非关系 新局面 外交方针 新媒体
[提要]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今天上午举行“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分论坛,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做题为“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的主题演讲。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演讲 摄影 中国网 胡迪

  中国网南京10月28日讯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今天上午举行“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分论坛,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做题为“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的主题演讲。近年来,公共外交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他的发言中,重点探讨了现代公共外交在当代社会展现的四个新特点,以及在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六点变革之路。中国网在此发布他的讲话内容以飨广大网友。

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 黄友义

  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新朋旧友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今天我想围绕“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公共外交的新特点

  上个世纪50-60年代,公共外交理念刚刚进入人们视野,那时所有公共外交活动都依赖政府渠道和政府资源。今天,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异常活跃,舆情民意对一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益深远。人们出国也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从而,公共外交引入了企业、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的作用。跨国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必然不可缺少公共外交的因素。人们出国公务、旅游、求学、就业,也自然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每一个与海外有接触的企业和组织都是这个国家海外形象的塑造者,每一个走出国门的公民或者接待外国来访者的公民都成为这个国家的形象大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单纯地依靠传统外交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相对于50年代美国倡导的以对外宣传特别是对外广播为核心的公共外交,现代公共外交呈现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立意更高。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外交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对政府的交往方式,开拓了政府对民众、民众对政府、民众对民众的沟通新渠道。对于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不仅仅是传递政府信息,而是要向整个外部世界解释我们是谁、我们要如何发展、我们要向何处去,以及我们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我们的公共外交要通过市场营销、战略沟通、文明对话、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全面“管理国际环境”,多方下手转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阐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阐释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

  第二,手段更新。信息化时代可以动用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特别是卫星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覆盖面很广,传播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比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感染力,轰动效应更加突出。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青睐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坐公车还是乘地铁,到处都可以见到人们或者在用手机上网,或者在用平板电脑上网,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样的手段选择。

  第三,互动更强。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产生的一系列新型传播技术让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能够让媒体之外的人也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公众不用只是盯着报纸电视去被动地获取信息,而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并且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过去政府连续发表声明不一定产生传播者所希望的反响,而现在一条微博可以让一个极端局部的事件成为世界的焦点,甚至也可以让一位政治家顷刻垮台。

  第四,时效更快。过去的信息传播通过图书要以年为时间单位,杂志以周为时间单位,报纸以天为时间单位,而在网络时代,应该以秒为时间单位。一切都发生在瞬间,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产生爆炸效应。可以说,现代传播真正实现了事事、时时、处处的直播,而直播者即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一个组织,还可以是个人。这对公共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面临着难得机遇。

  二、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的变革之路

  开展现代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的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营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面对当前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开展现代公共外交,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更多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树立和维护我国和平、发展、民主、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虽然近年来我们的公共外交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外交起步较晚,重视的程度不够高,推广的力度也不够大,大部分普通公众甚至许多政府官员,对什么是公共外交闻所未闻;面对突发事件和来势汹汹的敌意,我们的应对还不尽如人意。

  六方面的思考:

  一、国家越是强大,越是需要开展公共外交,也更加具备开展公共外交的条件。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开展公共外交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西方国家。美国国务院有专门负责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有政府资助的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的机构,国防部有管理公共外交的副部长,掌握的经费是国务院公共外交的十倍,企业有公共外交部门,大学有公共外交中心。这些大学里的中心往往横跨新闻传播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专门培养攻读公共外交学位的学生,同时开展专项研究,还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短期培训和咨询。比如,知名学者约瑟夫·奈就是哈佛大学公共外交机构“公共外交合作项目”的17位导师之一。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经济规模第二的中国,无论从人数还是经济规模看,中国都应该成为公共外交大国和强国。因此,我们要尽早明确公共外交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确定公共外交的主体及各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掘中国公共外交的资源,合理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开展公共外交要善于主动出击,争取主动,牢牢抓住话语权。

  事实证明,尽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难免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产生摩擦甚至冲突。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就尤为重要。我们要及时、准确地对外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在重要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立场和政策,说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和努力。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出击,而不是疲于应对西方国家给我们扣过来的诸如“威胁论”、“责任论”的帽子。

  我们尤其要善于利用对手为自己赢分,让对手被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主动权。以中非关系为例,近几年来,一些西方人士无视中非关系现实,掀起了一轮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妄称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倾销商品、阻碍非洲民主化进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对比历史上以及当前西方在非洲的所作所为,让普通的非洲民众看到中非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从而牢牢掌握住解释中非关系的话语权。

  三、开展公共外交要随着技术的革新,变换手法,提高技能,但其核心是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特色文化,服务国家的长远利益。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国际传播格局,公共外交的开展也要顺应这种技术发展趋势,让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便是,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要进一步传播和推广中国的价值观和特色文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出现有利条件,国际社会对西方发展模式,以及这种模式背后所承载的西式民主等价值理念产生了质疑,同时对中国道路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政治制度等角度,分析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尤其是在当前美欧深陷债务危机,美国国内出现持续的“占领华尔街”等运动,对于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追求发展、共赢、民主、合作、和谐等价值观提供了良好时机,同时也利于我们展示中华民族勤劳、节俭、团结等特色文化。

  四、开展公共外交,必须掌握和运用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善于用外国受众熟悉的语言介绍中国的观点。

  我们的对外传播提出要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公共外交工作中,我们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内容一定要考虑受众,一定让人家喜闻乐见,才能真正有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中译外的水平至关重要。中译外首先是一个战略性问题,用外语对外介绍中国,绝不仅仅是纯粹性的、业务性的工作,而是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的大事,改进和提高我国的中译外水平,自然就是一个战略性的、全国性的任务。因为历史原因,懂中文的外国人很少,汉学家很少,这个工作历史性的落到了我们自己的头上。

  五、开展公共外交是全民行为,各行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公共外交是全民行为,人人有责。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而且还扩展到媒体组织、商业组织、企业集团、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在这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间力量,广大民众是基础。因此,各行各界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承担起公共外交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尤其要着力提高公民的公共外交意识。每个中国公民,只要与外国人接触和交流,只要其信息被外国人所接收,他的行为和形象都将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做出正面贡献,他本人也就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之一。加强公民的公共外交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白“国家形象、全民塑造”的意义,明白个人素质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增加公共外交意识,理解作为一个普通个人在公共外交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让公众明白个人素质在公共外交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明白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整体形象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言谈话语和行为举止最终汇集而成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完整形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需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从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中华文化与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可以预料,当公共外交知识在全民范围内广为普及之时,必将是中国人在海外的行为和形象得以从根本上向良好方向转变之日。

  六、大国的公共外交必然涉及的人多面广,因此,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

  如上所述,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因此便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有稳定的机制保障,以便协调各方资源,统一各方步骤。我们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和尝试。

  目前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仍在建设和磨合中,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公共外交的主体还是政府,民间的作用还没有充足地发挥,即使在政府内部,各单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时常出现。因此,我们要努力开拓中国公共外交新局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积极参与的模式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了解与互信。这不仅对中国有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意义重大、恰逢其时、任务艰巨。在推动公共外交不断前行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人,责无旁贷。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外传播的众多主体和渠道,以及所承担的使命,是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我们实践公共外交,服务外交大局的应有之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必然会迎来新的春天,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上发挥更大作用。

  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应邀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等十余位官员、学者与会并发表了演讲。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我国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会议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