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让人“坐不住”的目标

2011-06-15 11:28: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山东文化体制改革
[提要]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节点。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年7月,山东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后5年,与全国一样,山东将处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又一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的关键时期。5年间,山东文化产业要排出怎样的“时间表”,走出什么样的“路线图”,才能完成“成为支柱产业”这一目标?

支柱产业,让人“坐不住”的目标 ——把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上)

 

  ◆编者按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当前,文化产业正处于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发展蕴藏着大机遇。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呈现的崭新局面,全省上下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压力感、责任感。为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独特作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本报今起推出“把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李海燕

  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节点。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年7月,山东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后5年,与全国一样,山东将处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又一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文化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的关键时期。5年间,山东文化产业要排出怎样的“时间表”,走出什么样的“路线图”,才能完成“成为支柱产业”这一目标?
    逼出来的目标——
支柱产业的“时间表”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我省首次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目标。根据一般的说法,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的5%。按这个标准,再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翻两番”的要求,到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这个指标,在“十二五”规划的所有经济指标中是最高的。
  为什么是文化产业?又为何是在2015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要担当起成为“支柱”的重任?
  从宏观经济规律来看,经济增长率通常在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左右下台阶,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增长率下降幅度约30%-4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增长速度回落的时间窗口,由近些年的10%以上的增长率下调至7%左右。这个条件的出现,对“转方式”形成了直接压力,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和要求下,文化产业必须担当起“转调”的重要角色,在2015年前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抵御增速下降对现有发展模式造成的冲击。换句话说,到2015年,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逼出来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从宏观经济的层面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表。
  5月14日,在深圳文博会开幕这天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文化部目前正在起草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据初步测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应达到2.75万亿元,其中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的规模,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地方相关特色产业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产值,特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能吸纳约4000万人就业创业。
  1.5万亿的大蛋糕,这是并非人人能免费享用的盛宴。山东能从中分得几杯羹?
  到2015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7%左右,年均增幅超过30%,这几个关键的数据给出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表。
  年均增幅超过30%,这个目标在一些人的眼中已经称得上超常规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目标:其一,与自身相比,目标的提出有其现实基础。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1230亿元,在全国四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过千亿的省市中位居前列,“十一五”时期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18.79%;其二,如果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这个数字就显得不那么超常规了。先说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5个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均超过5%,成为支柱产业。我们的目标,已是别人当前的起点,时间上的差距,让人坐不住;再说总量,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国的1/4,广州、深圳两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之和就接近或超过了我省。体量上的差距,让人有压力;第三说增幅,江苏、安徽过去五年的文化产业产值增幅都在30%以上。今后五年,天津、陕西等多个省份也都把文化产值的增幅定在了30%以上。在全国,有广东、湖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推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广东计划在今后五年内至少投入250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每年扶持两到三家文化企业上市。速度上,人人都在分秒必争,作为追赶者,我们必须有更快的速度。
  文化产业在我国只有十年的发展历程,大家曾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强手跑到了我们前头?居危思变,在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表上,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只争朝夕。
    夹缝中的急行军——
支柱产业的路线图

  与一张只争朝夕的倒排时间表相配,必须再有一张环环相扣的路线图,山东文化产业才能在今后的五年间,顺利地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同样是在深圳文博会开幕第一天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提出了下一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二三四五”思路,即一个引领(规划引领)、两个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三大载体(大项目、大集团、大园区)、四大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投融资平台、交易平台)、五千亿目标。   
  如果详解“一二三四五”思路为我省文化产业制订的路线图,我们不难发现,“规划引领”和“五千亿目标”在宏观层面规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地和走向,而“二三四”思路的每一针,都扎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病穴上。
  强调文化与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正是因为我省文化产业的结构严重不合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比例为15:30:5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42:18:40尚有差距,更别说是先进省份的比例了。上海的核心层占文化产业的比例已达64%。与此相关,我省的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少,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5%来自传统产业。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结构看,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青岛一枝独秀,占全省1/3,“蓝色经济区”合计占全省9成,而文化资源丰富的鲁西反而发展最慢。
  骨干文化企业少,中小文化企业多,特别是缺少“航母级”的大型文化集团,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弱项。全国已上市的45家文化企业中,山东仅在外围层、相关层有两家,核心层一家没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我省仅一家入围。而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也是零。文化产业园区存在同样的问题,全国六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我省的曲阜新区位列其中。但与深圳华侨城总资产逾500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净资产已近64亿元的规模相比,曲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大平台的建设,则剑指破除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人为造成的“市场孤岛”,使资金、人才、传播渠道等要素自由流动。目前,我省以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为代表的理顺传播渠道,以大众报业集团和山东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共同出资设立的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建立文化资本对接平台等举措,都还处在起步和破冰阶段,如果没有创新性举措,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赶超已先行一步的深圳、天津等地。
  此外,山东的经济一直是“大象经济”,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反映到文化产业上,表现为国有文化企业一支独大,除民营书业外,其他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而在广东,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已占全省文化企业及从业人员总数的80%。没有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山东文化产业要有飞跃式的发展,难上加难。
  在标兵与追兵夹缝中发展的山东文化产业,其发展的路线图已经非常清晰,但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以急行军的姿态走实走好,扬长避短,才能迎头赶上。
    理性规范下的大爆发——
支柱产业的内生力

  发展文化产业,时不我待,慢不得;同时,文化产品生产又有其自身的规律,盲目着急,四处点虚火的做法同样要不得。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创新。如果要描绘一下文化产业内部的发展流程,应该是优秀的文化新产品支撑起强大的文化企业,强大的文化企业聚集、延伸形成文化产业。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文化产品细胞核→文化企业细胞→文化产业机体。
  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上,写满了紧迫感这几个字。这种紧迫感要转变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激发文化产业的内生力。
  首先要以文化产品的消费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同理,文化产品只有在市场中被消费才会带来经济效益、产生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此前,我们的文化产品仅仅满足于“领导看了”或“得了大奖”,之后就刀枪入库,这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去年,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1000亿元,潜在文化需求达5000亿元,我们的文化企业,只有生产出适合人们需求的文化产品,才能将这一潜在文化需求挖掘释放出来。
  其二,要避免文化产业硬条件发展过热、软条件发展滞后。20世纪九十年代,各地纷纷搞主题公园,近年来,各地又一窝蜂地搞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30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但实际收益很少,且多数来源于园区餐饮业。以动漫为例,全国有20多个城市要打造动漫之城,有56个不同层次的动漫节在举办,但很多基地实际上连一部有名的动画片都没有。文化产业大发展不是文化产业“大跃进”,而且,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也不应沿袭过去GDP统计的那一套,而应有符合发展规律的衡量准则。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人才和技术,圈一块地、建一群楼容易,但没有创意人才,生产不出优质的产品,还是空的。即便把好莱坞原样复制过来,如果没有了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和一整套成熟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也产不出一部大片,更不会形成电影工业。相反,不需要多少地,也不用多大的楼,一个赵本山可以让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开花;一个杨丽萍可以支撑起一台云南印象,带出全国的“印象热”。再没有一个产业像文化产业这样依赖于领军人才的作用了。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仅仅在少数具备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的地区通过市场行为自然形成产业聚集,如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纽约的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的演出中心、印度的宝莱坞等等,仅靠政府土地政策和资金投入的直接推动,遍地开花建文化产业园是违反产业规律的行为。四处点虚火、盲目着急,非但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真正的飞跃,还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文化产业的爆发力,有赖于全体从业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有赖于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有赖于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由此引发的文化生产力的爆发,必然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崭新的阶段。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