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总会被曝收费免税发票 回应称收费合理合法

2011-08-18 13:36:00     作者: 崔红    来源: 北京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捐赠门 发票管理 潜规则 慈善捐赠 教育发展研究
[提要] 昨天,尚德“捐赠门”事件牵出更加惊人内幕,中华慈善总会被曝收额外捐款5万元换1500万元发票。声明说,中华慈善总会章程明确:经费来源之一包括捐赠;一般情况下,对于捐赠资金,总会本身按3%左右提取管理费。

  昨天,尚德“捐赠门”事件牵出更加惊人内幕,中华慈善总会被曝收额外捐款5万元换1500万元发票。由于开具的是收货减税发票,企业享受到了国家的减免税政策。收货发票是如何从中华慈善总会开出来的呢?开出发票的当事人表示,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票的潜规则。昨天,中华慈善总会发表声明,称收取5万元管理费合理合法,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潜规则”, 但就央视曝光的“诈捐”问题未做回应。

  捐赠门

  1700万捐赠品被变卖

  2010年,尚德公司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参赛学校捐赠价值719万元的太阳能电池板和价值1035万元的太阳能电池片。2010年7月,创意大赛在江苏泰州进行,共有200所学校参加比赛。记者对山东、江苏等地20多所参赛学校采访了解到,有的学校只是收到了一块电池板,有的甚至一块也没有收到。根据捐赠书,尚德公司总共捐赠了3731块电池板,即便是所有参赛学校都能得到一块电池板,还剩余3500多块,这些电池板去了哪里呢?此外,捐赠书中承诺的58万多片电池片,参赛学校一片也没有收到。

  尚德公司在捐赠书中指定“北京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捐赠的执行方,负责向参赛学校发放捐赠品。3700块电池板和58万片电池片到底是怎样发放的呢?

  尚德“捐赠门”事件爆料人罗凡华时任中育公司教研室主任,他告诉记者,大部分捐赠品在去年就已经被公司折价变卖。罗表示,3731块电池组件,价值是700万元,实际销售价是332万元。价值1000万元的50多万片电池片只卖了260万元。所谓价值1700多万元的捐赠品在比赛开始前就已经被折价变卖成了592万元现金。且这592万元巨款至今去向不明。

  发票门

  “暗示直接捐一点现金”

  中华慈善总会没有收到过捐赠品,为什么会开具免税发票呢?罗凡华表示,开发票不是免费的午餐,有潜规则。“慈善总会也暗示,你能不能够直接捐一点现金,作为项目的一个运行费用。我们就给了5万块钱现金(支票),然后给我们开了1700万(发票)。”

  2011年4月,罗代表“第五届大赛”的捐赠执行方北京创新中意公司再次到中华慈善总会开发票。罗表示,让他去慈善总会开免税发票的是尚德公司的副总裁解晓南,也就是北京创新中意公司的董事长这就是媒体所言的“老子给孙子捐款”。和上次一样,解晓南给了罗一张5万元的转账支票。罗把其交给了中华慈善总会的财务部高主任。高随后给他开了1500万元的减免税发票。

  2010年尚德公司因认捐价值1700多万元的慈善捐赠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2010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但事实证明那是一次虚开收货发票、捐赠品被折价变卖的慈善与捐赠。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仍在没有收到捐赠品的情况下再次为尚德公司开据了1500万元减免税收货发票。

  回应

  中华慈善总会:不存在潜规则

  中华慈善总会昨天就 “收5万元换1500万发票”和罗凡华所谓的“潜规则”发出声明表示,“合理合法,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潜规则’。 ”

  声明说,事实情况是:今年4月15日,中华慈善总会根据“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承办单位代表罗凡华提供的无锡尚德公司捐赠书、承办单位收到捐赠物资的收据以及该批物资价格证明和物资清单,故确认了捐赠的发生,同时向无锡尚德公司开具了发票,这符合国家发票管理有关规定。经与承办单位协商一致,北京创新中意教育有限公司于4月28日通过银行向总会捐赠5万元工作经费,此笔经费进入总会账户的行政经费科目。

  声明说,中华慈善总会章程明确:经费来源之一包括捐赠;一般情况下,对于捐赠资金,总会本身按3%左右提取管理费。对于捐赠物资,则不按照物资价值折算,而是根据工作需要并和捐赠者协商后提取或另捐一定管理费。这次收取5万元管理费,合理合法,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潜规则”。

  但就央视曝光的“捐赠品折价变卖,钱款去向不明”,中华慈善总会未做回应。记者注意到,中华慈善总会此前一直是该活动的“支持单位”。对于公众不能接受的“老子捐给孙子”的做法,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表示,“承办方是捐赠方的子公司,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是否规范。到目前为止,凭着我们掌握的信息,可以说没有任何理由给尚德戴上诈捐的帽子。”

  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