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练大胆 不靠氧气过高原

2012-10-25 10:17:00作者: 来源:大众网

从新疆喀什接替国栋,到云南西双版纳结束采访,2个月的时间里,跑了新疆、西藏和云南三个省,1年后,再回过头总结56个民族采风,发现它不仅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新闻实践,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和历练。可在刚出发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把它当成了一次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还有些不情愿。

喀什老城练大胆 不靠氧气过高原

大众网采访中心 王磊

    从新疆喀什接替国栋,到云南西双版纳结束采访返回济南,2个月的时间里,跑了新疆、西藏和云南三个省,1年后,我再回过头总结56个民族采风,发现它不仅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新闻实践,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和历练。可在刚出发时,自己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把它当成了一次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心理还多少有些不情愿。记得那是去年8月底的一个周末,领导说国栋要回来了,我当天晚上在网上买了机票,第二天就飞往喀什了。

    第一周几乎啥也没干:

    在喀什老城练“胆儿”,不靠氧气瓶也能过高原

    到喀什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半,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当地维稳局势如何如何严峻,直到在机场门口见到山东援疆办的领导和司机,看到他俩一个人拿着警棍,另一个拿着棒球棒,才意识到一切都不是传说。在去青年旅社的路上,他们又向我透露了几件当地刚发生的“大新闻”,而且这里96%以上的市民都是维族,总之,走路要时常的回头看,别被坏人从后面“抹了脖子”。

佤族茶红明以家宴接待采访团一行

    终于跟大部队会合后,心里不再忐忑,但领队晓亮老师竟提出第二天要到维族人聚居最密集的“城中村”高台民居探秘,不禁又出了一身冷汗。但第二天我们还是去了,不仅在高台民居走街穿巷逛了一个多小时,而且进了几户热情的维族兄弟家中参观了一番,临别时感觉他们很友好很真诚,现实没想象中那么遭,是自己把自己给吓住了。

    过了心里这道坎后,接下来就是身体的考验,从喀什进入青海格尔木后,就开始了高原之旅,印象最深的是在从唐古拉山口到沱沱河这段海拨5000米以上的路程,由于避免产生依赖,一直没有吸氧,开始出现了高原反应,当时人就跟得了哮喘一样,头还特别疼,又加之我们在沱沱河源头住了一晚,第二天起来感觉发烧了。

    “高原上发烧容易肺水肿,不行就赶紧回去。”听到晓亮说这话时,我真有点儿担心,可不能在这荒郊野外挂了啊,又一想,毁了,像样的稿子还一篇没写呢,回去多丢人啊。在同屋李东岳老师和司机王伟的建议下,我赶紧去买了个氧气袋吸了一会儿,果然管用,又借来体温计测了一下,略微低烧,医生说没事,免费送了我一堆抗高反的胶囊,又继续赶路。

    边学习边采访:

    从消息到通讯,采访到的人物故事越来越精彩

    在逐渐适应了环境后,我迎来了此行中第一个民族,藏族。由于之前主要是赶路,路上写的几篇稿子都是简短的消息,而如果要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显然不能是七八百字所能说得清的,而且还有一大难题就是,如果不熟悉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采访时很难抓住新闻点。

    幸好来之前,领导就给了我一本施晓亮老师的作品集,一路上反复翻阅,学习其选题角度和文章结构。最终在施领队的指导下,选定了唐卡画师罗布斯达和北京西藏班毕业生贡桑拉姆两个人物,通过他们各自的故事讲诉当代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都说无限美景在险峰,确实如此,随着采访团进入到云南怒江大峡谷腹地,车窗外的景色越来越美,大山里的故事也越发让人感动。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许多民族文化传承人的那种执着。在云南宁蒗县普米族,81岁的胡镜明仍在坚持编写教授普米语的语文课本,12年前,在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正是他和马洪升等热心老人办起了全国第一个韩规学校(韩规是普米族中通晓本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文字的有识之士)。他们三顾茅庐请来了四川的韩规麦色偏初,三四年苦心培养出19个小韩规。

    在新疆沙漠迷过路,在云南山上撞过树,在国道边上露宿,遇过山体滑坡埋了路……西南之行很刺激,回想起来,领队施晓亮、摄像李东岳、司机王伟和小记者施哲莹,我们5个人少了谁都不行,在困难、争论和矛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继续走下去,把事干成。

    最后,借用老乡莫言的一句话,能获奖感到“惊喜而惶恐”,感谢人生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将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杨凯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