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薄馅多料实在 老济南的馄饨

2012-11-09 14:54:00作者: 尔澜 砚俪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馄饨这种小吃,遍及南北,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西汉时期的成都人杨雄在《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是说馄饨属于饼的一种,其差别在于馄饨中有馅儿。那时,这种食品可蒸可煮。若是以汤水煮熟,则称之为“汤饼”。南北朝时期的临沂人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唐朝的淄博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一种“肖家馄饨”。可见这种小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范围有多么广泛了。

  馄饨这种小吃,遍及南北,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西汉时期的成都人杨雄在《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是说馄饨属于饼的一种,其差别在于馄饨中有馅儿。那时,这种食品可蒸可煮。若是以汤水煮熟,则称之为“汤饼”。南北朝时期的临沂人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唐朝的淄博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一种“肖家馄饨”。可见这种小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范围有多么广泛了。

  馄饨这个名字的由来,更是带着远古的气息。一说是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食品,没有七窍,故称为“混沌”,后来根据造字的规则,称之为“馄饨”;另一说是古人认为天地未开时一片混沌,混沌之貌为合和。而这种食品,就是把若干种作料掺杂在一起,使之合和,成“混沌”之貌,后来也是根据造字的规则,叫成了“馄饨”。

  在一些省份,馄饨还有其他一些称谓。四川人叫作“抄手”,广东人叫作“云吞”,福建人叫作“扁食”。《金瓶梅》中写了一种叫“馉饳”的食品,也是馄饨。而包括济南在内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则都是叫作“馄饨”。但济南人把馄饨的“饨”读作“沌”音,这倒更合了上古的“混沌”二字。另外,济南人不说吃,而是说“喝馄饨”。

  既然是喝馄饨,就要把汤制出味道来。济南的馄饨有两种汤,一是高汤,二是清汤。高汤要用肘子骨和整鸡熬制,清汤用煮馄饨的水即可。无论是高汤还是清汤,咸盐、虾皮儿、鸡蛋丝儿、芫荽末儿之类的作料一样都不能少。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儿,放上胡椒粉或是辣椒酱。

  旧时,济南人吃夜宵,首选就是馄饨。无论春夏秋冬,一到傍晚时分,馄饨挑子就上了街。馄饨挑子和剃头挑子一样,都是“一头热”。围着粗布围裙的师傅在街头落下挑子,把炉火弄旺,一直守到深夜。一些在夜晚到处奔波的人们,办完各项杂事,往往找个馄饨挑子,喝上一碗馄饨。倘若是在寒冷的冬夜,三两个夜行人来到昏黄的路灯下,坐在小桌前,两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身上顿时有了暖意。

  除了街头的馄饨挑子,也有不少专卖馄饨的馆子。“兴圣成馄饨馆”和“庆云馄饨馆”在当时都颇有些名气,食客络绎不绝。按察寺街还有个馆子,专卖炸馄饨,则是另一番风味。这些馆子在日本人投降之前,都关门大吉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二路上有一家“益发馄饨馆”,门面不怎么起眼,店堂也不算大。进去以后,隔着玻璃窗能看到操作间里面的情景。几个白案上的师傅动作娴熟,不停地包着馄饨。一口大锅中沸汤翻滚,热气缭绕。旁边的案子上摆着几排碗,碗里都早已经放好了各种作料。司灶的师傅把馄饨下到锅里,煮两滚就捞到碗里。这里的馄饨皮薄馅儿精作料全,很受人们欢迎。每天中午,店堂内座无虚席,人们花两毛钱要碗馄饨,再买上两个油旋儿,有吃有喝。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不知什么缘故,“益发馄饨馆”也消失了。

  现在,馄饨又有了长足发展。不少快餐店都卖馄饨,味道参差不齐。有些酒店也备有馄饨,味道虽然大都不差,却不单卖,只根据酒客的要求,在酒前或酒后给每人上一小碗馄饨。至于街头小摊儿上的馄饨,有的撮成了面疙瘩,有的成了面叶儿,吃不着馅儿,很少有像样儿的。超市里的速冻馄饨,种类不少,买回家一煮,也大都经不起推敲。近两年,居然还出现了专卖大馅儿馄饨的店铺,馄饨的个头儿比水饺还大。这不能叫“喝”,只能叫“吃”了。饭量小的人,吃上一碗这样的馄饨,颇感腹胀,全然没有了喝馄饨的那种感觉。

  这种有着上古气息的传统小吃,被现代人做足了文章,而且被涂抹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综观市肆之中,林林总总,东西汇集;五花八门,南北合和。真可谓一片“混沌”了。

责任编辑:高娜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