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蓝印花布的修车师傅

2012-08-23 15:13:00作者: 孔浩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日前,台儿庄区泥沟镇青花布印染被列入了枣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而它的传承人就是60岁的东黄庄村村民李常平。年龄大了,李常平把车辆维修的生意慢慢地交给了两个儿子,而他却为小时候爷爷的一句话干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日前,台儿庄区泥沟镇青花布印染被列入了枣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而它的传承人就是60岁的东黄庄村村民李常平。在泥沟当地,李常平修理车辆广为人知,花布印染传承人的身份给这位修车师傅带来了几分“神秘”。

  曾是修车师傅

  李常平身材不高,胖胖的,平头圆脸,黑色的皮肤透着老农民特有的厚道和实在。李常平年轻时在生产队里开拖拉机,这可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业。李常平起早贪黑地驾驶拖拉机,给村里耕田、拉货,风吹日晒,他的皮肤很快就变成了酱油色。在开车之余,李常平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养这台拖拉机,研究它的原理,慢慢地,拖拉机出现的大小毛病他都能处理了,他成了修车的一把好手。中年的李常平在泥沟镇街头开了一家“长平汽配维修部”。他白天带着两个儿子修车,晚上则在网上写博客,搞创作。
  年龄大了,李常平把车辆维修的生意慢慢地交给了两个儿子,而他却为小时候爷爷的一句话干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心系蓝印花布

  李常平小的时候看到同龄人都穿着蓝印花布棉袄,由于自己家穷买不起,他非常嫉妒。他时常问爷爷:“我也想穿花布棉袄,蓝印花布是怎么做成的呀?”爷爷就告诉他:“你的曾祖父也经营过蓝印花布印染,后来放弃了,改蒸馒头为生。蓝印花布就是将石灰、豆面刮到白布上,再用蓝草做成的染料染成蓝色,然后刮掉石灰,就成了蓝印花布。”
“长大后,我一定要学会花布印染,也用蓝印花布做衣服!”那时的李常平有了这样的愿望。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时候的这个愿望,被工业经济的发展慢慢冲散,一直没有实现。李常平说,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据说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时代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常平对蓝印花布的兴趣一天比一天增加。生意交给了儿子,终于有时间来研制这藏于心里多年的蓝印花布了。

  动手制作

  说干就干,李常平多次走访附近的老年人,并从网上查资料,了解制作蓝印花布的全套工艺。为找到蓝草用于染布,李常平从网络上搜索到上海一家花草公司有蓝草种子,他以每颗7.5元的价格买来12颗种子做实验,在自家院子里刨出一块五六平方米的地方种植蓝草。浇水、施肥、松土……李常平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管理着。他每天都去看上三四遍,家人都说他着迷了,李常平说,蓝草打靛每年只有2次时间,是立秋和霜降。
  做蓝印花布关键是要有好布,由于本地没有需用的纯棉布,李常平在网上从贵州买来蜡染专用布。第一次以每米16.5元的价格,买来10多米做实验。他把布匹用烧碱浸泡三天,每天揉搓多遍,后再用清水泡三天,换水再揉搓,直至把布上的浆料退净,这样才能上色。
  为了制作蓝印花布印版,李常平买来桐油、牛皮纸自己刻制。为增加花样,他从网上了解到济宁一家装饰公司能制作印版,但电话联系后,人家嫌麻烦不挣钱不愿意制作。李常平说好话,又加价,人家终于答应给他制作了。不到一平方米的印版大约120元,李常平现已制作10多个版,花样各异。
  制作蓝印花布刮浆最重要,李常平先用豆浆实验,效果不理想。自己买来黄豆,到村里碾上去轧豆粉,光出扁,少出面,很费劲。日光晒,蚊子咬,他也不觉辛苦。做好了豆粉,李常平买来石灰块,焚成灰粉。一次次按不同比例把豆粉、石灰粉混合进行实验,混合浆料用开水,还是用凉水,还是纯净水……都分别实验,经过三四十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混合比例和技巧。

  掌握印染技巧

  为了真实再现原来的纺布情景,李常平在河北买来两台老式木质织布机。买来后机器非常散乱,不知道哪个部件放在什么部位,他自己用了10多个夜晚摸索才安装好,硬是琢磨出了织布的方法。他还买来了纺线机、打靛缸、捶布石及非常罕见的踹布石,用于蓝印花布印染。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和实验,终于掌握了技巧,染成了蓝印花布。
  “第一块布染出后,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也很高兴,证明自己终于摸索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印染技巧了……经过不断努力,纺线、织布、刮印、染色、后期加工等,李常平都已熟练掌握,现已能制成花样各异、惟妙惟肖的蓝印花布,制成的一件件蓝印花布挂在屋内煞是好看,惟妙惟肖的一幅幅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老伴吴敬英默默地支持着李常平,和浆、刮印、洗布……她都不辞辛苦地帮忙干着,儿女们也都非常支持。为了儿时的愿望,李常平凭借自己的毅力终于让蓝印花布在当地重现,保护了这一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李常平每天都在印制蓝印花布,忙着准备走进台儿庄古城,参加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让蓝印花布为古城增色,为古城增加更加浓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